2014年12月23日火曜日

第21回【拿山見面會】今天 我們來講新聞

第二十一回【拿山瑪谷讀書會】今天 我們來講新聞

主題:今天 我們來講新聞

◇主講人:李子瑋(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前執行秘書、曾為傳播學生鬥陣成員、總編)
◇主持人:謝易璇(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四年級)
◇文字記錄:李若瑄
簡介
 2012年七月,多個團體在台灣發起反媒體壟斷運動,提出「你好大、我好怕」的口號,反對旺中集團併購中嘉集團,在這一次遊行當中創下了將近一萬人參與的人數,也是台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媒體改革的社會運動,回顧台灣的媒體改革從解除報禁開始,到成立公共電視台,要求黨政軍退出媒體,一直到反媒體壟斷等,已經有將近二十多年歷史,改革力道也從政治面延伸到資本面。

而這樣改革面的改變,也充分反映台灣的媒體問題,無論從結構面、制度面與容面,而在這一次的讀書會當中,我們會從謝岳的一篇書評出發,簡單談媒體改革與社會改革之間的關係。
1.媒體改革與社會改革之間的關係(兼談媒體再現)
2.討論台灣的媒體結構(我們對媒體的想像:藍媒VS綠媒OR公共媒體VS商業媒體?)
3.從反媒體壟斷出發討論目前媒體的影響與改變。
3.1商業資本?或是中國因素?
3.2數位匯流後,對媒體生態的衝擊。
3.3簡單討論傳媒科技的改變,對傳統的媒體與社會議題的衝擊。

2014年12月13日土曜日

第20回【拿山電影院】你阿公什麼人: 談歷史記憶斷層

◇主題:你阿公什麼人-談歷史記憶斷層




◇時間:12/12(星期五)18:30-21:00
◇地點:早稻田大學22號館719教室
◇主持人:鍾宜庭
◇分享人:陳允元 (政治大學台文所博士班,早稻田大學政治學研究科外國人研究員)
◇紀錄片播放:郭亮吟導演《綠的海平線》
◇記錄:謝易璇
◇簡介:

 選舉已經結束了,為什麼還要談「你(或別人的)阿公什麼人」?
 或許你會有這樣的疑惑。但選舉是一時的,也不是只有選這次而已;重要的是:如何認知、理解我們的(以及別人的)阿公阿一輩的日本時代,卻是長久缺席於我們的教育之中。柯文哲回應「混蛋」、「皇民」時曾謂:「我們有不同的過去,有共同的現在,那到底要不要走向共同的未來?」但在談歷史和解、走向「共同的未來」之前,我們有沒有好好地回去看一看那所謂的「不同的過去」?為什麼這樣粗糙的話術至今仍可有效地撕裂族群?台灣是個多族群文化、複數歷史經驗的國家,我們該怎麼理解以及共有與自己不同的歷史記憶? 本週讀書會,將從郭亮吟導演《綠的海平線》開始,思考1940年代到日本造飛機的「台灣少年工」──以及我們的(或別人的)阿公阿那一代人所面臨的歷史情境。座談分享將談談我們曾受的歷史(及文學)教育呈現了什麼,遮蔽了、或試圖誘導了什麼;以及從近期的台灣史題材電影《KANO》、《灣生回家》、「台灣吧」等,聊聊台灣史、台灣文學的普及。最好,可以分享自己阿公阿的故事、或自己與阿公阿接觸的故事。


2014年12月5日金曜日

第19回【拿山見面會】音地大帝來囉!東京大腸花

◇主題:音地大帝來囉!大腸花東京番外篇!
分享人:音地大帝
主持:李子瑋
記錄:鍾宜庭、謝易璇
◇簡介:本次音地大帝日本行,路過拿山瑪谷,和各位分享大腸花論壇以及攝護線經驗

台獨如同禁語一般,媒體一直對台獨實行社會污名化,包括318過程中,用"乖學生"的規範來看待社運,例如:學生進場第一天就開始喝啤酒,可是喝啤酒在台灣並不是太被污名化的事情,可是從野草莓學運就開始不抽煙也不喝酒,氣氛上媒體對野草莓比較不友善,但是大腸花間接牽起小台獨、大台獨之間的距離。

社運一直是被動等媒體來報,但是媒體不一定報導重點,且文字記者並沒有做到即時報導。
而攝護線製作團隊(前318現場直播團隊)形成過程:318是未經事先規劃,過程中會產生意見分歧的問題(素人v.s.社運咖/ 不同社運路線),但是大家的共識是要維持良好的運動形象,因此在媒體面前也不太會提社運成員中所產生的種種分岐。


2014年11月14日金曜日

第18回【拿山見面會】蘇建和見面會:討論人權推動與課題

◇主題:老蘇來囉蘇建和見面會:討論人權推動與課題




◇主持人:鍾宜庭、李怡修
◇主講人:蘇建和、張智程
◇文字紀錄:李若瑄
◇影像紀錄:林
◇簡介:
上半年度,【拿山瑪谷東京讀書會】 在正義三部曲單元中,討論到「死刑」這制度本身之於國家的存在意義。死刑是否能有威嚇作用?國家是否能殺人?審判過程中國家權力的界限在哪裡?我們在討論中,從誤判冤案等問題點,以及世界各國的死刑制度的實行和檢討,去思考國家機關與死刑制度,這充滿矛盾的正義之手。
參考《20140626 拿山瑪谷東京讀書會 11 死刑 文字記錄》

「蘇建和案」,或許我們都曾在課本或報章雜誌提起過。那是一樁受審長達21年的重大刑事案件,1991年蘇建和、劉秉郎及莊林勳3人被控殺害銘漢夫婦案,在歷經刑求逼供、6次死刑判決後,台灣高等法院於2012831日做出再更三審宣判,合議庭以沒有證據顯示3人涉案為由,做出無罪判決,本案終於定讞,冤罪終得平反。

蘇建和案不只是一樁刑事案件,不只是台灣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案例,蘇建和,是一個有尊嚴、有故事的人。那年,蘇建和在被起訴時只有19,家人為此勞心力竭,他的青春在纏訟中度過,如今他致力於推動台灣人權,自力研讀台灣司法改革問題,在國際特赦組織中分享他的自身經驗,期盼受冤屈者都能早日獲得平反。

今年11月中旬,蘇建和受日本Amnesty之邀來到東京,進行為期一週的訪問,以日本的「袴田事件」為對照,探討亞洲的人權推動、刑求與冤案問題。感謝他在行程滿檔中,仍抽空來拿山瑪谷讀書會和大家見面討論!讓我們以他個人的故事,去了解「人權」,到底是什麼?

當天,我們會從公視所拍的紀錄片《島國殺人記事:自由的滋味》的幾個片段,來了解「蘇建和案」和蘇健和的個人故事,並和大家一同問題討論和分享,屆時,擔任蘇建和此行的隨行翻譯,京都大學法學研究科張智程也會一同來分享,台灣人權推動的現狀和未來課題!

2014年11月3日月曜日

第17回【拿山聊天室】Ryukyu占領記憶:永続敗戦論の旅


◇主題:【拿山瑪谷東京讀書會 17回】Ryukyu占領記憶「永久戰敗論」之旅
◇主講人:何時宜(早稻田大學亞太研究科、博物館宅)、木谷彰宏(沖縄を考える学生ネットワーク)
◇主持人:謝易璇(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
容:
9月中旬,因為研究科Zemi旅行和研討會翻譯工作的關係,有機會到沖繩參加為期8天的學習之旅。前4天先是和Zemi以「觀光」和「和平學習」的角度看沖繩,後半段則是受平井學長之邀請,到早稻田大學亞洲研究機構與沖繩舉辦的「さまよえる民主制」(彷徨的民主制度)研究會當翻譯,用一種批判性的方式看沖繩。一路上受到非常多人的照顧,不論是八尾桑的行程安排,還是叡人老師的當頭棒喝,或是同儕瑜和懿倫帶給我的思考刺激,都讓我覺得收穫滿滿,希望能跟各位分享。

所以,這次拿山瑪谷讀書會來點不一樣的!帶大家來個沖繩Ryukyu占領之旅!

從沖縄平和記念館、ひめゆり塔、佐木真美術館、嘉手納基地資料館到ヒストリート,從博物館展示來瞭解沖繩Ryukyu的戰爭記憶與面對占領時的抵抗,以及沒有戰後的沖繩島嶼哀歌。

沖繩的戰後會到來嗎?犧牲的體系中的沖繩有可能因獨立而有改變嗎?沖繩議題,能給台灣的我們什麼啓發呢?


2014年10月19日日曜日

第14回 【拿山電影院】 《公民不服從》從「在場」的鬥爭 看社會控制的轉化與邊界



◇主題:公民不服從
◇主講人:許仁碩(北海道大学法学研究科)
◇主持人:何時宜(早稲田大学アジア太平洋研究科)
◇文字紀錄:林彥瑜(早稲田大学政治学科)
◇內容:
【「公民不服從」:從「在場」的鬥爭看社會控制的轉化與邊界】
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手段,通常不是像警察身上的警棍或盾牌那樣顯而易見,而是需要有一些「白目」去行動,這些隱微而細緻的網羅才會赫然現身,告訴這些「白目」:You shall not pass!
本週的影片「公民不服從」,講白一點就是一群不識相的白目的故事,因為他們的行動,許多原本看不見的規則/潛規則現了形,民主人權、依法行政的國王新衣,被一語道破,國家機器的真面目赤裸裸地,被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
這些人,用自己的身體、時間和金錢,去問了這個國家一個問題:「為什麼我不能在場?」
在民主社會中,政府既然宣稱自己的正當性來自人民,那麼「在場」表達不同意見,就是挑戰政府正當性最直接,且人人可為的方式。「在場」是抗爭的基本邏輯,是言論表達的前提,自然也是警察管制的起點。從這個起點開始,「公共利益」、「社會秩序」、「國會尊嚴」、「交通安全」等咒語滿天飛舞,在街頭、在法庭,一場一場的鬥法於焉展開。
對於公共空間,該由誰,又如何決定誰可以在場?
「公共安全與社會秩序」到底是什麼呢?
執行公務的警察,應該被刁民為難嗎?
法律對於抗爭而言,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藉由「公民不服從」的影像記錄,以及近日臺灣、香港與日本的抗爭經驗,讓我們一同重新發現社會控制的真實樣貌,並思索種種的「紅線」究竟為何存在,又該何去何從。


2014年10月11日土曜日

第16回【拿山論時事】 關於香港的第一堂入門課:香港本土意識,中國近不近?



◇主題:第十六回 關於香港的第一堂入門課香港本土意識,中國近不近?









◇導讀:謝易璇(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鍾宜庭(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

◇主持人:何時宜

◇分享者:Anais(早稻田大學亞太研究科、在日港人聯會)、Faye(在日港人聯會)

◇文字記錄:林彥欣、謝易璇

◇預告:
相信許多人是跟著香港佔中事件一起愁一起憂,但同時也意識到我們對香港的不瞭解。什麼是香港本土意識?這個意識會把香港帶得離中國更近還是更遠?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要從香港歷史看起。這回讀書會將導讀《城邦舊事-從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一書。


所以到底是一本書還是十二本書呢?其實這是一本總集了十二本關於香港歷史議題的書,一本書一章節地把每本書的重點以香港本土的角度重寫。這次讀書會選了六個章節來讀,分別是第三、四、九、十、十一與十二章。詳細的章節介紹會在附上的引言裡。至於了解香港議題為什麼要從香港歷史開始著手,我想就讓序來說服大家吧。

流程:導讀、分享、分組討論、小組發表、綜合討論。

(這次我們很榮幸地請到一些從百忙之中抽空來的香港同學們與我們分享香港經驗)

讀本:《城邦舊事-從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的序、引言、第三、四、九、十、十一與十二章。


2014年10月9日木曜日

【報道】勉強会に関する報道

早稲田大学ジャーナリズムスクールのウェブマガジン Spork!
「我が家のこと」のように考える勉強会 
台湾の民主支援を契機に
投稿日: 20140919 1331 JST 更新: 20141117 1912 JST

2014812日「Spork!」より転載)
取材・執筆・撮影:キ・ウテイ






内容訂正:
訂正(1)国際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科修士2年→アジア太平洋研究科



2014年9月9日火曜日

【報導】學運後記:太陽花下的青空教室(洞見Insight:鄒宗佑)

菊紋日和物語
學運後記:太陽花下的青空教室
洞見Insight-國際事務評論網
2014/08/26 08:00:00 發表於 • 政治 • 社會 • 國際
文:鄒宗佑
連結:http://www.insight-post.tw/kikumon/20140807/8749

2014年7月26日土曜日

第15回【拿山電影院】上半年最終回 《標的之村》電影放映・分享會


◇主題:《標的之村》電影放映・分享會(官方網站:http://www.hyoteki.com)


◇ 放映時間:7月25日(星期五)晚上6:30-9:00

◇ 與談人:宇敏 (本片字幕翻譯工作者)

◇ 分享者:座波龍之介(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部學生,來自沖繩)

◇文字紀錄:林意仁、陳思憓

◇ 影片背景:
1995年,駐沖繩美軍犯下強暴12歲女童罪行,引發大規模抗議,並發展為訴求美軍基地縮小整編的民眾運動。翌年美日政府達成《SACO合意》:作為減輕沖繩基地負擔的一環,美軍歸還部分北部訓練場給日本;交換條件之一,則是圍繞東村‧高江聚落四周新設6處直升機坪基地。高江居民被迫承受美日兩國政府新設基地的片面決定,其靜坐抵抗運動更遭日本政府以妨害通行之名提訴。本片除了記錄多年來高江居民在行政權、司法權雙重壓迫下展開的公民抵抗運動,也收錄2012年沖繩縣民大會與為抗議普天間基地部署Osprey而展開封鎖基地的鬥爭。

2014年7月20日日曜日

【拿山電影院】《標的の村》電影放映會・分享會


第15回 拿山瑪谷東京讀書會 :《標的の村》電影放映會・分享會


◇ 影片名稱標的の村
◆Title: the Targeted Village
(官方網站:http://www.hyoteki.com

◇ 放映時間:725日(星期五)晚上6:30-9:00
◆ Time:25th, July (Fri) 6:30-9:00 p.m.

◇ 放映地點:早稻田大學11號館504教室
(地圖:http://www.waseda.jp/jp/campus/waseda.html
◆Place: Bldg.11-504, Waseda University

◇ 放映語言:日語發音,英語字幕
◆Language: Japanese movie with English subtitle

◇ 與談人:宇敏 (本片字幕翻譯工作者)
◆Presenter: Yu-Min (Subtitle editor of the film)

◇ 分享者座波龍之介(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部學生,來自沖繩)
◆Presenter: Ryunosuke Zaha (Okinawan student, Faculty of education, Waseda University)

2014年7月10日木曜日

第13回【拿山來讀冊】 分配正義、轉型正義、與原住民議題

◇主題:分配正義、轉型正義、與原住民議題


◇主講人:廖柏程
◇主持人:吳岱霓
◇文字紀錄:林彥瑜、陳思憓、林意仁
◇影像紀錄:(若有)
◇內容:
在上週,我們討論了四個案例。我們發現在四個案例中無法完全只用一種方式的思考來尋找答案,當任何一方的正義無法是眾人認同的正義時,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就會存在。當功利主義和自由至上主義爭執不下,如何從這兩個視點來達成眾人認同的正義和正義的分配是本週探討的方向。羅爾斯所設想的無知之幕下,在一個平等的初始狀況下做選擇,眾人為確保自己能得到基本利益並不致損失的情形下,眾人會如何選擇?

關於特定族群的大學門檻,是否有權利享有優惠待遇,又是否其他學生的權益造成不公?考試文化的偏差、補償歷史的錯誤、還是促進大學的多元化是否是可以支持大學實施積極平權措施的理由?

2014年7月4日金曜日

第12回【拿山來讀冊】 功利主義與自由至上主義

第12回 功利主義與自由至上主義

◇主題:功利主義與自由至上主義
◇主講人:林彥瑜
◇主持人:蕭民岳
◇文字紀錄:林彥瑜
◇簡介:
在正義一部曲的討論中,我們討論「死刑」,討論「殺人償命」是否可以作為一個「正義原則」。
正義是什麼?在各種不同的社會議題之中,我們都在尋求作為一個「人」,所必須依循的「正義」原則的「一致性」。

本週我們將從閱讀桑德爾的經典著作《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一到三章,從「電車問題」出發,去討論功利主義所謂的「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作為正義原則的正當性。接著,我們將順著這個討論,去思考「自由」在「正義原則」裡面所扮演的角色。

死一個人比死五個人好嗎?
我們可以選擇的話,到底該選擇死一個人還是死五個人?
在公共政策的邏輯之中,我們該如何去衡量「利益」這件事情?

功利主義會主張,死一個人比死五個人好。
功利主義會主張,今天「最大多數的幸福」就是我們應該要遵循的正義原則。因此,都市更新、核廢料議題等等,少數的權利都是應該要被犧牲的。

而另外還有一個正義原則是,「自由至上」主義。
自由至上主義認為,器官可以任意買賣,因為我身我命歸我所有。那麼推論到最後,你情我願的人吃人,也是合理的。

於是,我們這週的正義理論主要會圍繞在邊沁及彌爾(功利主義)跟諾齊克的(自由至上主義)這兩個正義的原則之上,希望大家從這兩個正義理論基礎去思考自己內心,那把作為「正義」的尺,到底具體是什麼樣子。如果各位對以上的正義主張有所質疑,那麼請務必參加本週討論!

2014年6月27日金曜日

第11回【拿山來讀冊】 死刑 文字記錄

主題:死刑


◇主講人蕭逸華、陳俊朋
◇文字紀錄:林意仁
◇影像紀錄:林彥瑜、王俊硯(?
◇內容:你覺得死刑是一個怎麼樣的刑罰?是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是殺人償命? 刑的存在是否真的能嚇阻犯罪?
有人說死刑不能廢,死刑是可以具體遏止殺人犯罪;有人說死刑一定要廢除,如果認為殺人不對,國家這個機器也不應該殺人!
無論你支持死刑或是反對死刑,這個夜晚都歡迎你跟我們一起來討論關於生命的嚴肅話題。

2014年6月19日木曜日

第10回【拿山來讀冊】 語言與民族主義

◇主題:語言與民族主義
◇主講人:陳威志(Uichi)、呂美親(Bichhin
◇文字紀錄:謝易璇、陳思憓
◇影像紀錄:林彥瑜(?
◇內容:本週所閱讀的《重構台灣》,以歷史及語言的觀點切入,並以社會學的視角分析台灣的民族主義的生成與開展,及其在文化上的意義。其所用以佐證的許多材料也都跟台灣文學、台語文學的發展有關。
本週將透過閱讀這份文本,來理解台灣人在被殖民的過程中,如何在語言的問題裡翻騰、受制,以及因為用什麼語言書寫自己的文學而苦惱,然後思考如何以語言重建文化卻遇到怎樣的困難與「陣痛」,以及想透過什麼方式解決,卻為何遲遲未能解決?
也希望透過蕭阿勤老師的文本,來邀請大家一起思考,這整個受語言問題折騰的過程,和台灣民族主義的生成與挫敗形成怎樣的關係?與殖民體制及其夾帶而來的文化資本中間又產生如何的拉距?

2014年6月13日金曜日

第9回【拿山來讀冊】 第三種中國想像 文字記錄

第三種中國想像

◇主題:第三種中國想像
◇主講人:鍾宜庭
◇主持人:林意仁
◇文字紀錄:謝易璇 ◇內容:你對中國的想像是什麼?在台灣,對中國的想像隨著藍綠的分野而延伸— 一種是認定國際情勢所趨,經濟發展的出路只有中國;一種是恐懼被中國吞沒的風險與威脅。但兩種想像是否都有些過於片面?逃避中國並不保證台灣的安全,而擁抱中國也不保證經濟的繁榮。吳介民老師在書中提出的第三種中國想像由此而生。
台灣對中國的想像普遍缺乏社會觀點而顯得陌生,因為陌生所以感到恐懼。第三種中國想像的立意正是從社會觀點去分析兩岸問題,幫助讀者藉由對中國社會多一些的瞭解而能更全面且理性的去看中國帶給台灣的機會與威脅。 從第三章反專制的底層美學中,我們也希望能在下次讀書會中討論剛過25週年的六四事件。六四對中國的影響是什麼?它的陰影孕育出了底層美學,也孕育著中國的年輕世代。對中國與台灣的年輕世代而言,六四的想像是什麼?期許我們能在讀書會中互相討論激盪。 註:第三種中國想像是以台灣觀點去解析中國社會,目的也是在期許能因此看清台灣在國際生存空間上的明路。因為是從台灣觀點來看,所以才只能稱之為“想像”,因此我們極度歡迎中國同學蒞臨來驗證,破除或指引我們的想像。

2014年6月6日金曜日

第8回【拿山論時事】 學運中的性別

◇主題:學運中的性別
◇主講人:謝易璇
◇文字紀錄:林彥瑜、林意仁
◇簡介:有許多人表達對學運的支持。然而也有許多人對學運提出質疑:
「為什麼學運中叫得出名字的代表都是男的?」「為什麼總要在衝鋒陷陣時罵幹你娘?」
「可以不要用同性戀污名來罵馬金嗎?」「在議場內是不是不要出櫃比較好?」
這些問題,表面上與黑箱服貿沒有直接的關係,為什麼會被提出?
這次的讀書會中,我們將從在學運中被提出來的與性別相關的討論作為出發,
探討女性以及非異性戀的政治參與。

2014年5月31日土曜日

第7回【拿山來讀冊 】「我們與他們」文字記錄

◇主題:「我們與他們」


◇主講人:林意仁

◇文字紀錄:林彥瑜

◇影像紀錄:王俊硯
◇簡介: 在三月學運的服貿爭議當中,或是在前次讀書會「民主作為最高價值」的辯論當中,我們不斷地碰觸到不同群體、不同信念、不同價值觀的問題。「本國人」與「外國人」,「南方人」與「北方人」,「自由派」與「保守派」,「外省人」與「本省人」等等。各式各樣的分類操作,沿著疆界地域、經濟信念、乃至血緣群體,不斷將人們區隔開來。事實上,生活在現代社會,也就意味著我們不斷地會碰觸到「我們與他們」的問題;這樣的問題不只存在國界之間,也存在於國界之內,而人類群體的諸多紛爭往往由此而生。應當如何理解這樣的現象?本週讓我們從社會學的角度,一起來思考這個議題。


2014年5月16日金曜日

第4回【拿山電影院】 《牽阮的手》東京場

牽阮的手

那些不被允許的歷史記憶

◇主題:牽阮的手-那些不被允許的歷史記憶

◇主講人:張智程(京都想想作者)
◇與談人:何時宜、林彥瑜
◇文字紀錄:林彥瑜
◇簡介:
「核四既已決定停工,只要不再復工,那麼『停建核四』已不是議題。」
林義雄先生在4月30日發出此聲明並停止絕食。
但這次事件讓林義雄的身世,更進一步的是白色恐怖這段熟悉又陌生的歷史,重新回到了台灣人的鎂光燈下。

我們都知道,國中高中的歷史課本都有教過。

美麗島事件是在世界人權日、雷震創辦自由中國、漢賊不兩立所以退出聯合國、戒嚴有黨禁有報禁還有很多知識份子會半夜被拖出去,
然後我們就覺得我們知道什麼是白色恐怖了。
但是在林義雄這次絕食以前,有多少學生知道林宅血案?在成大校方以具有政治意涵為由否決「南榕廣場」的命名之前,有多少投票的學生知道鄭南榕自焚案?有多少人知道陳文成命案?江南案?
越往冰山下探,越驚訝自己所知道的歷史不過是層冰皮;
課本沒有教的,我們可以自己去學,
而拿山瑪谷第四回的主題就是觀賞紀錄片《牽阮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