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1日土曜日

第7回【拿山來讀冊 】「我們與他們」文字記錄

◇主題:「我們與他們」


◇主講人:林意仁

◇文字紀錄:林彥瑜

◇影像紀錄:王俊硯
◇簡介: 在三月學運的服貿爭議當中,或是在前次讀書會「民主作為最高價值」的辯論當中,我們不斷地碰觸到不同群體、不同信念、不同價值觀的問題。「本國人」與「外國人」,「南方人」與「北方人」,「自由派」與「保守派」,「外省人」與「本省人」等等。各式各樣的分類操作,沿著疆界地域、經濟信念、乃至血緣群體,不斷將人們區隔開來。事實上,生活在現代社會,也就意味著我們不斷地會碰觸到「我們與他們」的問題;這樣的問題不只存在國界之間,也存在於國界之內,而人類群體的諸多紛爭往往由此而生。應當如何理解這樣的現象?本週讓我們從社會學的角度,一起來思考這個議題。





◇前言:今天的讀本是「社會學動動腦」這本書裡面的兩個章節「我們與他們」、「一起與分開」。希望從社會學的角度,去思考我們所屬的共同體,究竟是怎麼被建構出來的?


◇導讀

我今天會講這個題目其實跟自己的生命經驗有關係,
尤其是在異國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區隔我們和他們-共同體的差異。
有的時候還會有討厭的感覺。
今天就是想要從社會學的角度提供一些概念工具給大家思考。

社會距離:不是用空間決定,而是取決於社會交往的次數和密度,並界定著我與他人的關係。社會距離越大,社交次數與密度越小。
例:親人、站務員、名人

「類型」
例:東大的、早大的、住南方的、住北方的
但傳統社會裡不太需要定位

兩種特殊的「他人」類型:
「我們」:我所屬或自認所屬的群體
「他們」:我不能夠或不願意歸屬的群體

我們與他們之間:「區隔」與「對立性」
例如:我的學校 與 附近的學校
我的溫柔敦厚的民族 與 邪惡的鄰國

所以作者是把我們與他們採取一種建構論的立場。

「共同體」:一群分享著共同信念的人們,其信念可能是被其他群體所拒斥的,但在這群人內部則以一種權威的方式維繫著。
例:階級、性別、民族
特點:
1. 缺乏面對面接觸的黏合劑;是被外塑而成的
2. 透過儀式來召喚與宣傳
3. 同時不斷區隔自己與他者的差異

「對立性」
所用以想像或對待他們的方式:偏見(例:台灣人眼中的世界地圖)或雙重標準(例:革命與暴動)

結語:
哪些力量在操弄共同體、區隔你我?這些操作是為了什麼目的?
工具:辨識那些建構「我們」與區隔「他們」的機制


◇分組報告

【一】
主要討論出發點是自身經驗,例如喜歡棒球或籃球,
或者是感情的部份在尋找的時候可能會給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條件。
這個條件不一定是敵對關係,可以像是我跟誰在一起比較開心。
要打破我們與他們的區隔也可以做出一個更大的我們。

【二】
怎麼定義自己的民族?
不喜歡民族這個概念,因為民族會改變,例如日本(大和)民族。
要怎麼探討歷史正義的話,應該要從人出發,而不是民族的概念,
歷史的流動會造成共同體價值觀的改變,
國家太大你不可能認識所有人。
要有一個他者的角色。
要有同理心去想,例如沖繩獨立的問題。
有人從認知心理學、進化論著眼,例如男生為什麼比女生容易出軌。但可能跟生物有關,認知可能是虛構的。
人之間會有親密與不親密的差異。
我的存在,一定是建立在他者的存在之上,
例如外星人存在,就會覺得人類的共同認同很重要,台北跟台中人的區別就變得很小。
也有人說:不一定阿,例如美國人拯救地球的電影。

【三】
共同體的形成可能是建立在某些差異上,但有可能是被挑選出來的,然後被強化。
所以共同體有可能是真實存在,也有可能是建構的。
自己所屬的共同體:學校、職業、國家。
關於不安全感:可能會怕冒犯對方,所以如果知道對方是誰,知道標籤,可能比較不會害怕。

【四】
自我介紹時會提出的東西:星座血型。
有共同體就有歸屬感,
跟對方不一樣,強調自己的獨特性,就會產生優越感跟自卑感。
那這個是外力還是自然形成?
我們覺得兩個都有,但是外力可能比自然還要大,例如父母、民族、歷史,
找出社會上被繼承的標籤,然後再去強化。
我們覺得再強化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強調互相、互動,相互的過程就是一個強化的過程。
有一些東西存在,然後社會建構就把它挑出來歸類,
歸類以後如果我們是不同,就可能敵對。
被強化的過程是在定位自己跟他人是敵對還是友好關係的,
多聊天可能就比較好了。

(跳入大家的自由討論)
例如歐盟,鼓勵大家多交流,互相觀光、認識,但最近歐盟極右派崛起,反而強化了我們的差異,所以交流上可能會有一些預設。例如南斯拉夫。
所以是不是在某些狀況裡面是強化差異的呢?
有人說:這就是建立在利益上,例如球隊,就是建立在勝利之上。
但是民族跟民族之間的利益不是那麼容易去區分,
有人舉例:台灣經濟變不好的時候,就會去罵公務員。所以特定的差異可能會因為環境的變化而被強調。
超越民族的話到底會和平還是不會?
A:不會,例如二戰就不是因為民族而發生。
B:但民族仍然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回到小組報告)
不安全感是因為自己有一個主觀性存在,
你對一個人知道一點點的時候,你就會很沒安全感(像是對鬼的恐懼),
但如果你全部都很瞭解,就會很安心(但如果對對方的特質感到恐懼也還是會害怕),
無知的話也可能會不怕,因為完全不知道。
所以,不安全感不是必然的!


◇自由討論

建構的過程不是憑空想出來的,
而是互動以後,跟外界有接觸以後,才可以有區分。
共同體是一種需求,
問我是誰,有人跟我一樣的、不一樣的,才能知道我是誰。

A:我們現在討論的共同體,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但不是大家都理性。
Q:所以你加入共同體是經過一個理性的思考嗎?那中國人認同是一個理性思考嗎?我覺得不是,大部分是一個情感的結果。
A:這個理性的定義可能不一樣。
B:社會上可能是很多人不經思考的就加入某個共同體,那我們現在來思考,就是理性的,例如兩個名校的敵對性。所以不去想的時候,可能就真的是情感。有思考的話,就是理性的。
C:台獨這個概念,這就是傷民族情感(眾笑)


◇總結

這次沒有要做出什麼結論,只是希望大家透過這篇文章,用社會學的概念工具,去重新思考一些既定的事情!

◇二校:Yanting Chen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