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6日水曜日

【拿山聊天室】 回顧與前瞻---一個基進側翼視角的辯證與可能



◎顏銘緯 (基進側翼發言人)


     如果我們試圖拉出一條歷史的縱深,把第三次政黨輪替:民進黨身為本土政黨首次全面執政、第三勢力(註一)第一次取得國會席次等特徵,放諸在歷史視野中理解,可能將會別有一般況味。有別於傳統政治學教科書或一般政治學者的宣稱,筆者在深刻且痛苦的歷史反省與經驗教訓中習得:台灣不是在第二次政黨輪替後,即進入「民主鞏固」的階段,民主鞏固之艱難與失敗,或許傳達給我們尚在補「民主化」、「民主轉型」的課。

    因此,這樣歷史視角轉向所揭櫫的,無疑將會帶領吾人去問:民主轉型、改革的道路為何是如此曲折、非直線的?我們如何反轉本土政黨執政所必然遭遇到的困境?如何避免威權、反民主勢力的反撲?最後,辨認出通往民主競爭與國家正常化可行具體的路徑,畢竟,在我們看似光明卻又棘手的未來,好像沒有太多時間能使我們躊躇。


2016年2月25日木曜日

第37回【拿山來讀冊】 日本新左翼運動與公民社會:1960年代日本思想的走向


◇講題:日本新左翼運動與公民社會:1960年代日本思想的走向
◇讀本:《ニューレフト運動と市民社会:60年代思想のゆくえ》日文版/英文版/中文版
第一、二章
・第一章 戰後民主化運動時代──在發現「日常性」以前・
・第二章 新左翼運動的形成:改變「日常性」・

◇時間:2016年1月23日(六)下午2:00~5:00
◇地點:早稻田大學 22號館 719教室
◇導讀:林彥瑜(本書中文版譯者/台大政治所碩士生)
◇主持:鍾宜庭(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三年級)

◇介紹:
這次讀書會由本書譯者、同時也是拿山發起人之一彥瑜在來日做短期研究期間來談談她現在正在著手翻譯的一本書《日本新左翼運動與公民社會》的內容~

眾所皆知,自1960年安保鬥爭以來,到70年代中期的日本,陷入學生運動風起雲湧的黃金年代。「安保鬥爭」、「全共鬥」、「新左翼」等等詞彙似乎很熟悉,卻又很陌生,究竟日本當時發生學運的背景為何?這些學生運動又在日本社會留下了什麼遺產?

本書作者安藤丈將老師是武藏大學社會學部的教授,也是早大政經學部(梅森ゼミ)的學長,他在這本書中對學運用詞下了很大的苦心,也整理了豐富的日本學運史料,是他在澳洲國立大學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為澳洲著名的社會運動、日本研究學者Teresa Suzuki。本書初版為英文,安藤老師返國後以簡明的日文重新翻譯,在日本出版。安藤老師是1970年代後期出生的世代,這本書是一本由非當事者的年輕學者,以歷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的方法全觀研究日本新左翼脈絡的書。

這場讀書會除了簡單介紹日本60、70年代的學運以外,也著重討論「政治思想」的流變,對於高度經濟成長期下長大的日本人而言,學生運動的發生跟二戰歷史記憶如何產生關連?在冷戰的脈絡下,這段學運黃金年代為何終告失敗?為何今日的日本難以回到那個喊著要「打倒」、要「鬥爭」的年代?新左翼運動又和安保鬥爭、全共鬥運動有何關連?為何新左翼運動標榜要打破「日常性」?這樣的思想從何而來?

希望透過理解鄰國日本學運思潮的歷史脈絡,理解和台灣一樣同處東亞島弧的日本,他們的民主經驗與我們有何不同,同時也想聽聽在日本留學和工作的各位,對日本社會的政治意識有沒有什麼樣的感觸與想法。取道日本,理解台灣。

2016年1月18日月曜日

予告! 【拿山第36回讀書會】 日本新左翼運動與公民社會:1960年代日本思想的走向


◇講題:日本新左翼運動與公民社會:1960年代日本思想的走向
◇讀本:《ニューレフト運動と市民社会:60年代思想のゆくえ》日文版/英文版/中文版
第一、二章
・第一章 戰後民主化運動時代──在發現「日常性」以前・
・第二章 新左翼運動的形成:改變「日常性」・
◇時間:2016年1月23日(六)下午2:00~5:00
◇地點:早稻田大學 22號館 719教室(暫定)
◇導讀:林彥瑜(本書中文版譯者/台大政治所碩士生)
◇主持:鍾宜庭(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三年級)

【知日台湾・読書青年企画】 2016年台湾総統・国会総選挙 オンライン 開票速報 X 完全解説







【日本語&英語生放送】2016台湾の選挙は面白い!
~ひまわり世代目線から見る2016年台湾総統・国会総選挙~
オンライン 開票速報 X 完全解説


自分の選挙だから、自分で報道します!
16日の台湾総統・立法院議員選挙の当日にYouTubeにて、日本語と英語で解説番組を配信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特に台湾の若者が政治に対する本音を興味持つ方、ぜひご覧ください!

2016年1月14日木曜日

第36回 【拿山電影院】台灣反核運動的軌跡與歷史性遺產


主題:台灣反核運動的軌跡與歷史性遺產
講者:陳威志
目前在一橋大學社會學研究科博士班。碩士論文關注被稱為日本最後選址鬥爭的上關核電反對運動。自懂事以來就不學無術,在台語文運動、台獨運動、環境運動中生長智慧,如今年過三十,雖已拋卻過往血氣方剛,但見證風起雲湧90年代後期的「創傷」仍深深影響著現在
共著『脱原発をめざす市民活動―3.11社会運動の社会学』(近刊、新曜社)、「野百合の種、野イチゴの芽、ひまわりの花――歴史を受け継ぎ、過去を乗り越える台湾の若者たち」ピープルズプラン(659-162014、與呂美親共著)。
譯有:《福島十大教訓》2015,原著:福島ブックレット刊行委員会、《如何改變社會》(原著:小熊英二,時報出版,2015
攝影:王蕾雅
記錄:許祐榛
時間:1/9 (六)下午3:00-6:00
地點:早稻田大學 22號館 717

簡介:

台灣的反核運動歷經10年多的低潮後,以福島核災為契機再次興起。反對核電的民意,不僅由數字呈現,也不再只侷限於大規模的集會遊行;「我是人,我反核」的快閃行動、飄揚在各式店家或民間人家陽台上的「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旗幟等,一波波「素人們」的參與,讓反核意識的表態門檻降低,更讓反對的輿論超脫了既有組織以及公共論壇空間的框架而更加可視化。

然而,這些現象卻並非突如其來,所有的現在都立基於過往的潛流之中。事實上反核運動過去所遭遇的困境,就是今日我們談論第三勢力、政黨與運動的競合關係之源頭。而為何核電議題會被稱為藍綠共業?為何台灣一反日本、韓國、中國等鄰近諸國,沒有走向核電大國之列?日本的核電抗爭,除了特定的歷史時刻,多被侷限於預定地周邊,為什麼台灣的反核運動能夠變成全國專注的焦點?

本次討論將以紀錄片《貢寮,你好嗎?》作為切入點,回溯反核運動的前史,從社會運動論,亦即對現狀的不滿、資源以及政治機會結構等的視角來加以剖析,重新追索象徵社會運動黃金年代的反核運動的軌跡與意義。

2015年12月9日水曜日

第34回【拿山電影院】高雄怎麼拍?新一代導演談台灣電影工業的現在


〜東京編〜
高雄短片 X 日本四地 高雄短編映画で台湾を知るリレー上映会

◇主題:拿山談電影:高雄怎麼拍?新一代導演談台灣電影工業的現在
◇講者:黃靖閔導演,黃信堯導演
◇時間:12/09(三) 18:30-21:00 (18:00開場)
◇地點:早稻田大學 22號館 719教室
◇簡介:
新一代的導演如何成就自己的理念?
導演如何用影像跟社會對話?


這次拿山瑪谷東京讀書會,我們來談電影!由高雄電影館提供今年度得獎短片電影作品,導演親自來現場分享自身經驗,隨著【台湾映画南方来襲 新鋭映画監督・出陣!】活動,一路從福岡來到東京。


比起大型電影,短片因為相對預算較低,比較不受資金金主的觀感掌控,在社會問題和議題反應上,往往能無假飾的呈現。年輕導演也多以短片,作為個人作品的成果累積。然而,只有少數短片能成為院線電影,在一般認知上,仍屬於小眾,但無可置否的,短片承載著台灣電影種子發芽為業的重要路程。

拍一部電影需要多少熱情?審核時會遇到什麼障礙嗎?高雄電影館如何栽培導演呢?

來到現場的海倫她媽導演黃靖閔,善於描繪女性心中幽微情感,海倫他媽則是以母親的角色,描繪同志面臨的心境,以及與至親間的衝突。

大佛電影導演黃信堯長期拍攝紀錄片,大佛電影導演黃信堯長期拍攝紀錄片,得過多項影展獎項,在大佛劇中,幾乎使用台語貫穿劇情,用色彩區分視界,真實於窺探想像帶給觀眾反思。

拿掉劇本咖啡與菸草,電影人的生活還剩下什麼?電影人看電影人是英雄惜英雄還是滿肚子挑不完的骨頭呢?


歡迎一起近距離和導演一同談電影!

2015年12月8日火曜日

第33回【拿山見面會】憲法東西軍:安全或和平?どっち?







◇主題:憲法東西軍:安全或和平?どっち?
◇講者:Yuda 周輿達    (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亞洲研究碩士 主修東亞區域研究、衝突管理)
◇攝影:王蕾雅
◇記錄:何時宜,林彥欣
◇時間:11/28(六) 15:00-18:00
◇地點:早稻田大學 22號館 719教室(暫定)



◇簡介:
日本安保法案議題牽涉層面甚廣,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日本國內政治力量拉鋸,包含執政集團內部的意見分歧、執政/在野兩政治勢力的議題角力和難得對政治議題發聲的日本人民;(二)國際上各國的反應和表態,包含有直接關係的美國、直接受到影響的中國、韓國(及台灣),以及可能受影響的區域,包括東海、南海、東協、中東等等。安保法案通過,代表的不僅是日本宣示用軍事力量重返國際舞台的決心,也代表日本奉為戰後和平根基的憲法第九條的內涵有重新解釋、擴大解釋甚至完全更動的可能性。


2015年11月24日火曜日

第32回【拿山來讀冊】武士道、菊花、劍

主題:武士道、菊花、劍日本人的民族性格
講人:Karl 吳仁鴻 UBC社會學博士,現早稻田研究員)
記錄:林彥欣
攝影:王蕾雅


地點:早稻田大學 22號館 719教室
時間:11/20(五) 18:30-21:00
簡介:日本作為亞洲第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從十九世紀末期以來進行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不僅快速地改變了自己前現代封建社會-經濟體制的社會性質,也試圖向外擴張,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上半葉造成了亞洲社會的巨大動盪。正是在這個大時代背景之下不僅僅是日本學者,外國學者或政府也對於日本民族或社會產生極大的研究興趣。本次的讀書會我們要對照閱讀兩本讀物,其一是二十世紀初期的日本學者新渡戶稻造所著的『武士道』;其二是美國人類學家Ruth Benedict(潘乃迪)在1940年代所寫的『菊花與劍』(另譯:菊與刀)。透過對比閱讀,我們將試著爬梳『日本人』概念的聲成史,並在歷史脈絡下觀看一個民族或文化的構成要素。相信這不僅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己身處其中的社會,也可以藉此觀視(gaze)的行動反思自身的民族性格。

2015年11月20日金曜日

【台湾映画南方来襲 台湾新鋭映画監督・出陣!】


高雄短片 X 日本四地 高雄短編映画で台湾を知る!リレー上映会




〜上映&座談会〜

12/4(金) 福 岡:【海倫他媽】【黑夜來臨】【凡凡】監督座談談会
12/5(土) 神 戶:【海倫他媽】【黑夜來臨】【海上皇宮】監督座談会
12/6(日) 名古屋:【海倫他媽】【黑夜來臨】【大佛】監督座談会
12/9(水) 東 京:【海倫他媽】【大佛】監督座談
時間:18:30-21:30
場所:早稲田大学22号館 719教室

2015年11月6日金曜日

第31回【拿山來讀冊】如何閱讀一本書





◇主題:從「如何讀一本書」談
◇主講人:賴勇(中央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
◇紀錄:林,蔡牧懿
◇攝影:王蕾雅
◇地點:早稻田大學22號館719教室
◇時間:11/4(三)18:30-20:30
◇簡介:
拿山瑪谷是一個讀書會。既然是讀書會,成員理當瞭解讀書的方法。奈何因著學期的結束與開始,有的成員回國展開新的人生旅程,有的成員選擇留在日本就業,有的成員升上了更高的年級,有的成員則是懵懵懂懂地初來乍到。無論如何,隨著成員的新舊交替,勢有必要針對大家的讀書方法作一次交流,好讓大家懂得如何帶領導讀,繼續進行讀書交流的活動。

「如何讀一本書」是由前國策顧問郝明義先生所翻譯,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理.范多倫Charles Van Doren所合著,介紹讀的4種層次:基礎讀、檢視讀、分析讀以及主題讀的1本書。當中有著許多讀技巧,得參考。然而,倘若僅止於導讀讀的技巧,恐怕難以滿足與會成員的求知慾。為此,講者經過考慮,決定選擇2本對於大學新生來,有其代表意義的書:千野榮一的「外國語上達法」(外語)以及夏目漱石的「心」(小)來進行實際演練,希望能藉此磚引玉,讓對於讀有獨到見解的成員可以提出更好,更不同的方法以供大家分享。

2015年8月10日月曜日

【書籍】『我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

我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

Sunflower Movement, New Citizenry, and New Media
作者: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企畫)、洪貞玲(主編)、徐元春(審訂)

case 7海外330行動】(蕭汎如、許雅婷)
跨國串聯無時差聲援太陽花 旅外台人好想為台灣做些什麼!
people 15──倫敦地鐵的焦慮記憶 318引爆衝動不羈的謝璇
people 16──走上街頭 政治系女孩才開始理解政治
people 17──天生叛逆的Oddis 找尋真相的V怪客

people 18──我不想當個只能謝謝的那個人

2015年7月30日木曜日

第29回 【拿山聊天室】 創意是不是一個好生意?關於《史明口述史》後門咖啡與共生音樂節

◇主題【拿山聊天室】創意是不是一個好生意:關於《史明口述史》、後門咖啡與共生音樂節
◇主講人:藍士博(後門咖啡執行企劃、第三十八屆圖書金鼎獎得主、捍衛台灣文史青年組合發起人)
◇日期:2015/7/27 (一) 18:30~20:30
◇地點:早稻田大學22號館719教室
◇紀錄:謝易璇、胡瑋佳
◇預告:
在文化與創意逐漸往商業靠攏之際,原本存在的意識型態與核心底蘊是否可能會因此走味、變質?創意能不能是一個「好生意」?或者,更應該被珍惜的是終究未能忘懷的「初衷」?

本次活動將透過講者個人策劃《史明口述史》、後門咖啡與228紀念活動「共生音樂節」的實際經驗,與大家分享自2010年以來的創意發想、合作經驗與行動成果,歡迎大家前來交流。

第28回【拿山來讀冊】 從戰後日本反戰電影史看日本人的戰爭觀 ──「大眾情感」與「政治意見」的拉扯


◇主題:從戰後日本反戰電影史看日本人的戰爭觀「大眾情感」與「政治意見」的拉扯

◇主講人:林瑜(台大政研所),陳詩婷(政大廣電系) 
◇主持人:鍾宜庭
◇文字紀錄:胡瑋佳
容:
「那場戰爭」在台灣、日本、中國、美國身上都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傷痕。作為台灣人,對日本的反戰電影和動畫應該不陌生,但自戰後以來,日本社會是如何記憶、認知「那場戰爭」的?
這個問題有很多種不同的回答方式。這禮拜,我們將從「反戰電影」作為回答的切入點,探討在那個電視還未普及的1950年代,電影如何作為一個最普遍的大眾媒體,在日本社會傳達關於「那場戰爭」的記憶;接著,到了政治鬥爭勃興與高度經濟成長並行的1960年代,未曾經歷戰爭的「戰後派」開始成為主要電影消費市場後,反戰電影的涵又有何變化?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那場戰爭」中的「沖繩戰」與「原爆」是如何從被邊緣化變成具有主體性的歷史敘事?

本週的讀本──福間良明的「反戰的媒體史」──挑選了戰後日本幾部極度暢銷或受爭議的「反戰電影」,從當時社會的接受程度、影評的好壞、電影的表現手法、電影與原著的差異,去看戰後日本社會中「大眾情感(popular sentiments,日文為「世論」)」和「政治意見(political opinion,日文為「輿論」)」的關係。


2015年7月7日火曜日

第27回【拿山見面會】 「文化、歷史與媒體:臺灣的過去與未來」





◇主題:27 拿山讀冊會-AK豐恩簽書&簽唱&握手會【文化、歷史與媒體:臺灣的過去與未
來】
◇主講人:涂豐恩 《大人的日本史》作者
 
文字紀錄:胡瑋佳

◇影像紀錄:林彥瑜
內容:(以主講人為第一人稱)
這次讀書會,我將和大家分享四個不同的主題──都是屬於個人的經驗分享。
1. 知識、教育與公眾:我會說明「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http://gushi.tw/)成立的構想、經過,以及未來的發展計畫,並藉此討論臺灣媒體的困境與機會,還有數位時代如何可能(或必須)重新定位知識與教育。
2. 歷史、認同與國際觀:我會以「大人的世界史」(臉書專頁)與《大人的日本史》為例,說明如何以臺灣為起點,書寫能夠帶我們走向未來的歷史,並探索在地化與全球化並存的可能。我也想討論:為何「寫自己的歷史」跟「寫別人的歷史」同樣重要。──若時間允許,或許也會提及近來關於歷史課綱微調的問題。
3. 臺灣與世界:我會介紹「北美臺灣研究學會」(North America Taiwan Studies Association, NATSA)的歷史與現狀,並以今年(2015)年會籌辦的構想、過程與結果為例,說明臺灣研究在國際人文與社會學術界的討論優勢與特色與潛力。
4. 帝國與邊陲:我的博士論文討論日本近代的香料產業與感官經驗的變遷,並且挖掘殖民地臺灣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探討帝國與邊陲的辯證關係。我將簡單分享過去一年的研究與思考成果。
這四個主題表面上看來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圍繞著媒體、文化與歷史三個主題。從以上的討論中,我希望能夠和大家一起思考如何理解臺灣的過去,並從中想像一個足以往前走的未來。


2015年7月4日土曜日

第26回 【拿山見面會】 後2016的路該怎麼走? 談基進側翼與台灣民主危機

◇主題:第26回拿山瑪谷讀書會-後2016的路該怎麼走?談基進側翼與台灣民主危機
◇主講者:顏銘緯(基進側翼政團發言人)
◇主持人:謝易璇
◇文字記錄:林彥瑜
◇簡介:
這次讀書會,最主要是想跟大家分享基進側翼政團對「後2016政治局勢」的看法,以及「我們應該做些什麼」的思考。2016年,意謂著馬邦伯八年惡治的結束,威權復辟、民主倒退、薪資倒退、傾中政策使人民產生高度的不信任等等問題,百廢待舉。照目前的態勢看來,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應該有準執政的可能,從未真正政黨輪替的國會生態也可望有突破的機會。在瀰漫著一股樂觀或終於鬆一口氣的氛圍底下,考驗才真正開始。我們如何面對馬政府執政八年所引進「中國白蟻」的反撲?我們如何真正瓦解威權殘餘的政黨-中國國民黨?使「倒國」成為共識,而不是下次選舉又怒投國民黨,使其成為台灣民主永恆輪迴的夢魘?這些問題,已經不再是程序問題的討論,而是進入實質民主的共識,如何鞏固地追求了。我們無法也無需期待民進黨,畢竟我們是宣喊出「自己的國家自己救」比民進黨更為基進的公民。

主要內容
  1. 基進側翼政團的主張:基進在哪裡?為什麼當側翼?現在在做什麼?
      
  2. 2016政治局勢:2016之後,看似是噩夢的終結?還是改革與決斷的開始?
  3. 我們應該做些什麼:自己的國家說好了要自己救,但救也應該要有方法,是要CPR?還是哈姆力克呢?
  4. 另外也有分組討論的時間,也希望跟大家一同討論「後2016政治局勢」以及「我們應該做些什麼」這兩個棘手、但不得不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