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7日火曜日

第27回【拿山見面會】 「文化、歷史與媒體:臺灣的過去與未來」





◇主題:27 拿山讀冊會-AK豐恩簽書&簽唱&握手會【文化、歷史與媒體:臺灣的過去與未
來】
◇主講人:涂豐恩 《大人的日本史》作者
 
文字紀錄:胡瑋佳

◇影像紀錄:林彥瑜
內容:(以主講人為第一人稱)
這次讀書會,我將和大家分享四個不同的主題──都是屬於個人的經驗分享。
1. 知識、教育與公眾:我會說明「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http://gushi.tw/)成立的構想、經過,以及未來的發展計畫,並藉此討論臺灣媒體的困境與機會,還有數位時代如何可能(或必須)重新定位知識與教育。
2. 歷史、認同與國際觀:我會以「大人的世界史」(臉書專頁)與《大人的日本史》為例,說明如何以臺灣為起點,書寫能夠帶我們走向未來的歷史,並探索在地化與全球化並存的可能。我也想討論:為何「寫自己的歷史」跟「寫別人的歷史」同樣重要。──若時間允許,或許也會提及近來關於歷史課綱微調的問題。
3. 臺灣與世界:我會介紹「北美臺灣研究學會」(North America Taiwan Studies Association, NATSA)的歷史與現狀,並以今年(2015)年會籌辦的構想、過程與結果為例,說明臺灣研究在國際人文與社會學術界的討論優勢與特色與潛力。
4. 帝國與邊陲:我的博士論文討論日本近代的香料產業與感官經驗的變遷,並且挖掘殖民地臺灣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探討帝國與邊陲的辯證關係。我將簡單分享過去一年的研究與思考成果。
這四個主題表面上看來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圍繞著媒體、文化與歷史三個主題。從以上的討論中,我希望能夠和大家一起思考如何理解臺灣的過去,並從中想像一個足以往前走的未來。




題目:文化、歷史與媒體

主要包括四個主題:
1.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2.     大人的日本史
3.     北美臺灣研究學會
4.     氣味帝國:日本香料產業與現代感官經驗的誕生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參考網站:http://gushi.tw

對於世界的不滿:

媒體問題-
以「舊」媒體來看,從以前開始就對媒體一直很有興趣,高中時想當記者,想知道臺灣媒體發生了什麼事,當時就投履歷到新新聞雜誌社,應徵工讀生,但完全沒有收到回音,直到後來進入目擊者雜誌社。這本雜誌是台灣記者協會出版的雜誌,主要採訪臺灣新聞業發生的事情,但是,記者是一個收入很低的職業,當時的工作是去各個檢討媒體的記者會,以當時的議題與後來衍生出的討論寫成報導。
大學時,台灣媒體真的弊病叢生,大學時候發生SARS,檢討台灣媒體發生什麼事情,當時媒體沒有擔負起應負的責任,也就是把重要的情報傳遞給民眾。台灣的媒體是災難擴大機,直到現在,回過頭去看媒體沒有變更好,最近台灣的八仙塵暴,當大新聞發生時,記者會見獵心喜,感覺世界快要滅亡了。

在兩千年之後,大家學到政府不可以把手伸進媒體去,也就是出現反對政府置入性行銷的聲音,但是,講白一點的話,基本上是沒有用的。之後當新媒體出來後,民眾可以在網路上發表言論,和讀者有更多的互動,而網路出現後,對傳統新聞媒體產生很大的衝擊,以前報紙報導PTT上面發生的事情,就象徵了媒體生態的改變,為什麼這樣的新聞需要放到報紙頭版上?對傳統媒體產生很大的衝擊。

後來民眾開始在網路上成立部落格,成為在網路上散播訊息的人,不過之後所產生的問題是,很多新媒體走向「內容農場」形式,不生產內容,而是製造文章吸引人點進去看,一旦點擊量夠大就可以賣廣告,內容農場的特徵是「四不一沒有」:不原創、不查證、不負責、不尊重、沒有下線,這些內容多是藉由在臉書上分享文章,如「讓十億人都震驚了」等標題,重點是只要有人看就好。

蘋果日報做即時新聞,在臺灣的報社中,算是做得最成功但內容也是最恐怖的,如網路版新聞會針對網路使用者來打造內容,就是為了要衝網站流量,產生很大的問題是,因為是即時新聞,所以產生了非常多錯誤。

而新媒體如Buzz Orange,為民眾會想看的文章下標題,以吸引讀者,而這間媒體也有一些理想來改變新聞業,如刊出一篇文章:「當法媒頭版向聶隱娘致敬,臺媒卻只抱著女星走光不放」,這標題相當聳動與吸引人。網路新媒體仰賴分享,需要有人按讚,下標題因此變得非常重要。對新媒體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挑起民眾的情緒,很重要的是憤怒,且點擊量就是一切。舊媒體就是有很多廣告,新媒體的問題是廣告不成熟,用點擊量來看,廣告費用非常低。

然而,對於媒體來說,真正的問題反而不重要了,最近的災難新聞不會真正去解決重要的問題。以新媒體來說,民眾閱覽與討論的高峰期,就是羞辱連勝文,當時社會的氣氛是,只要嘲笑連勝文,大家就會瘋狂轉錄,但這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

我想要做的是,這些誇張的媒體不是不能存在,真正重要的問題在於想要看的內容並沒有出現,所以就想要我們自己來做。以文化來說,如文學、電影等討論,中國時報的副刊之前是很重要的文化陣地,甚至可以取代文化刊物,一篇小說連載一個禮拜,大家就會瘋狂討論,不過現在臺灣報紙的副刊地位逐漸消失,但卻沒有新媒體取代。

而台灣政府卻要花很多錢去做文化創意產業,但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問題是,很多設計師都很有創意,但是為什麼要用新的文化創意產業,來取代舊的設計業?感覺是許多人只是用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包裝,目的是騙政府的經費。


1.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而我認為文化就是生活經驗的累積,累積是更重要的事情,而不是任何生活都可以變成文化,不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沒有歷史,何來文化?臺灣長期的歷史教育,使學習者對於歷史有本能的反感,歷史教科書如同地圖一般,必然會令人感到很無聊,但是臺灣歷史課本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當你想要去倫敦,卻給你去紐約的地圖,而我認為歷史應該要如同遊記,令人看了會想要去某個地方旅行。

臺灣另外一個問題是,臺灣歷史真的那麼短嗎?臺灣的歷史相當複雜,值得從歷史去想臺灣文化是什麼,也就是可以從臺灣的角度去寫別的國家的歷史。我認為歷史是培養國際觀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而國際新聞提供的資訊很破碎,通常都只有表面的資訊,沒有辦法拼湊出全貌,不過,臺灣的教育卻一直沒有告訴民眾全貌,通常只有提供片段的印象。我認為新聞是一直不斷遺忘的過程,也是沒有辦法培養國際觀的原因之一。

臺灣課綱微調的問題是,有一群想要兩岸統一的人,包括很多哲學、政治等教授,來調整臺灣課綱,其中包括,台灣人有到中國加入抗戰行列,也就是說臺灣人和中國人一樣去打仗,因此,我認為目前的歷史課本沒有仔細思考臺灣歷史教育的意義。

臺灣另外一個問題是,大部份的人很重視學歷,但不尊重知識,以不斷萎縮的人文學術界來說,以前學術界就是探討知識,現在的學術界只能用某一種特定的方式來討論;也就是說,現在的學術界是老師們為了升等要累積點數,文章刊在好的刊物上發表就可以升得比較快,導致和社會脫節得越來越厲害。而學術文章的供給大於需求,學術論文平均只有七到八人會看,但另外的現象是,很多人對於特定類型的文章需求沒有被滿足,如關於當火災發生,要如何改進公共安全。

另外,在這時代中,意見變得不值錢,美國人對任何事情都很有意見,但是常常不願意聽對方說。而哈佛的規定是教職員所寫的文章,都需要放在網站上供人免費下載,但實際上下載的人很少,這件事情很有趣,代表著現在知識似乎未必真的那麼了不起。

我認為真正重要的事情是教育,這是比娛樂工作更困難的事情,也就是要把未知變成已知。這時代需要有更平等的教育方式,困難點在於要對抗的不是民眾的無知,而是冷漠,所以如何將知識作為一種娛樂,需要更多人思考,以前要成立媒體很困難,而現在是自媒體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發揮影響力,沒有辦法靠我一個人完成,因此,合作比團結更重要,但是要維持組織的團結仍然相當困難,一個組織當其中的成員意見不合,很容易就分裂了。而我認為,合作就是保有各成員的主體性,依據某個目標共同合作。這就是故事網站的緣起。

故事網站的作者群中,不一定是學術圈的人寫才是歷史,只要有根據都可以接受。而政府為了要做數位典藏花了非常非常多錢,但是我懷疑只能做到這樣嗎,現在教育是如何將未知變成已知。另外一個是世界史,從臺灣開始寫到世界的東西,臺灣有這麼多翻譯書,但很少寫自己國家的東西。


2.     大人的日本史

請問大家,誰是Andrew Jackson?在座的人除了在美國留學,大部份都不知道,Andrew Jackson是美國總統,但是除了美國人之外,其他人大都不知道,因此如果不是寫給美國人看的歷史,就需要解釋。臺灣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東亞的歷史書,例如需要香港與東南亞等歷史。

大人的日本史一書作為我的實踐行動之一,藉由本書觀察日本歷史發生什麼事情。另外,也有在做Podcast,一集十分鐘的廣播,已經有數千人下載,而臺灣現在規模最大的廣播公司,多是請一些名嘴,但是我認為他們每天在電視上講還不夠嗎,為什麼還要在廣播中繼續講。另外,從海洋的角度重新去看日本史,會發現異國常常會給你一些誘惑,同時講一個外國歷史,要看和臺灣有什麼關聯,從這兩個不同的歷史中去看不一樣的觀點,一個是生活的歷史,如豬排飯的歷史,日本電視與歷史,還有思想史等。
日本的自由民權運動是在明治維新後期出現,當時強調日本應該要有議會與憲法,我覺得這件事對於現代人來說更重要。另外,思想家漢娜·鄂蘭與和丸山真男同時反省日本帝國的問題,一般人讀了高中之後,會知道李白和杜甫,但不知道丸山真男,而且臺灣人很多也不清楚安保鬥爭。

最近想要編一本東亞思想地圖,丸山真男與福澤諭吉等都在儒家脈絡下,但又不止於此,而蔣渭水與林獻堂,我認為也可以放進思想史,視野放大之後,臺灣的東西就會變得很有意思,當時看到一本書是越南亡國史,請梁啓超寫序。


3.     北美臺灣研究學會

北美臺灣研究學會,今年邁入第二十一屆,今年最重要主題是去年的太陽花學運,籌劃時討論的重點是,已經過了一年,其中產生很大的變化,還有情勢與風向也在轉變,該如何找新的東西來談學運,其中也討論到新自由主義的問題與新中國威權崛起,開場找了三位主講人,分別是在香港革命扮演重要角色的學者、斯洛伐克與北美學者,此三位需要同時具備抽離的反思能力與親身經驗。

對於作比較研究的人,強調的是要如何說服別人。以比較研究來說,臺灣與愛爾蘭的比較研究,強調的是愛爾蘭的獨立經驗,也有人說可以比較臺灣和夏威夷,同樣的元素是原住民、島嶼與海洋。這是重新想像台灣的方式,另外,比較臺灣與丹麥後,也發現蠻多相似的事情,這是要解放想像力的事情。

做這些事情的問題是資金、稿源與定位,寫文章的人是沒有報酬的,但沒有人可以作一輩子義工,需要有正職工作的人才能夠寫書,因為現在稿費非常低,一本學術書賣五百本,稿費僅有一萬五千元左右。

我的夢想與期待是,臺灣出現經濟學人與紐約客這樣具有影響力的媒體,譬如說以某國總統是笨蛋為標題時,這個國家就會嚴肅看待,現在臺灣媒體只是想要報導台灣的事情,有沒有可能把視野放大,讓臺灣在這世界中扮演某一種角色,像紐約客認真一點的文學與政治的分析。

而焦慮與期待是,臺灣在東亞的優勢是,臺灣是自由的。另外一件事是,中國和韓國有很強烈的民族主義,臺灣是否可以超越民族主義。焦慮是,臺灣優勢很快就沒了,像是中國媒體在作歷史研究方面,很快就可以超越臺灣,但是台灣人現在沒有資金,而且當義工也無法長久經營下去,所以很歡迎大家一起來做。
 

4.     氣味帝國:日本香料產業與現代感官經驗的誕生






一校:Lea
二校: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