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月曜日

第 47 回:已「獨」不回的下一步:台灣青年世代無法迴避的歷史責任

第四十七回拿山瑪谷東京讀書會



◇主題:已「獨」不回的下一步:台灣青年世代無法迴避的歷史任務
◇講者:陳奕齊|新一(基進側翼發起人、政治評論家)
◇時間:10/31(一)18:30
◇地點:早稻田大學 22號館 719教室
◇簡介:
台灣國家改造的進程,首重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如此才能從分析過程中尋找到可實踐的可能,並跳脫無謂與虛假議題的糾纏。因此,透由重新澄清台灣國家狀態,找到下一階段的行動方案,如此才能在百廢待舉的社會現狀中,找到政治改革的下一步可能。
◇推薦讀本:
1.台灣「國家失敗」的探問與求解(新一)
https://docs.google.com/…/1tINInsxx9Gq-aXb62QB5JzyYgv…/edit…
2.Statebuilding without Nation-building? Legitimacy, State Failure and the Limits of the Institutionalist Approach (Nicolas Lemay-Hébert)
https://drive.google.com/…/0BwkpHNavLNY6czBVaFJwWDVGT…/view…

新一是2008年時在歐洲時,與台灣同鄉會決定成立的部落格使用的筆名。當時我在荷蘭萊頓大學的區域研究中心做政治經濟方面的研究。
我1998年在台灣辦了台灣第一份亞太的勞工雜誌,原本是做勞工研究的。但後來發現台灣的勞工問題很難解決,也許可以從文化面開始,所以從2005開始做口述歷史。2012年綠營選輸之後,歐洲的一些台灣朋友一起去拜訪蔡英文,鼓勵蔡繼續堅持。那之後經朋友介紹認識了當時台聯立委的林世嘉,於是誕生了基進側翼,當時這只是一個戰略的名稱。


台灣從來不想理性分析的問題,所以我們才找不到問題的解答。很多人說蔡英文是輸在兩岸政策,其實不然,這只是假問題。我們要記得『政治是需要被解釋的』。於是去找李登輝,希望他們在黨綱黨章上做修正,能夠扭轉他們在高雄的背骨的形象,但我們被趕出來了。在那之後,因為沒有人出來做,所以我們就留在高雄,開始基進側翼的道路以及這幾年的政治工作。

我對年輕人一直有個期待,希望他們可以理解他們身上背負的歷史任務。台灣最大的問題是來自於大家對當下的問題理解不清楚,所以以為有對話實則不然,而在之中怎麼分析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大家認為台灣是獨立的國家嗎?台灣是個正常的國家嗎?台灣是不是已經是獨立的狀態了?
我們常常鑽研於法理的問題,卻忘了可以從社會科學出發。
State-building without nation-building. 我們如何把 state 跟 nation 區分?台灣其實有個有效的統治政府。
激進黨在關於台灣主權問題上面的外部的宣傳和今天以前耳聞的差異似乎其實很大,那究竟倡議公投自決:正名制憲以外的選擇途徑,修公投法亦要能處理主權
具體層面而言,首先是要削弱國民黨、終止中華民國黨國體制。其次就是要盡可能避免國民黨重返執政,這點是和德國學的,必須記取納粹極權政權的教訓,不能讓國民黨那樣的政黨再次執政。因此必須要先教育選民從下次選舉「怒投國民黨,懲罰民進黨」的思想裡面解放出來。

那之後要達到台灣獨立,讓國家的肉體與靈魂結合我們要怎麼做呢?如何斬斷中華民國體制?
「騰龍換鳥」
給他一個具象化的東西,中華民國是中國國民黨的最大附隨組織,透過斬斷中國國民黨,另外扶植出一個台灣的本土鳥。
我們都誤以為我們是一個民主國家,但我們其實是一個民主轉型國家,但台灣長期是個保守的島嶼,它不可能做革命。而國民黨不能作為民主政治裡的參與者,這是從二戰後的德國學來的,納粹不能參選。於是我們要從選舉—台灣人民最大個共識—來做,所以入政。接下來台灣的年輕人,在二十年後要跟民進黨一覺勝負。而從基進側翼幾年來、還有時代力量的經營,這樣的空間已經被營造出來。

「培養皿的工作」
講者又提到,台灣今天的政治都是假政治!都是樁腳,地方派系。未來的二十年,台灣需要一群龐大的年輕人,作為的政治人才。一些人加入民進黨學習行政經驗外,還需要另一批年輕人去制衡民進黨。講者也表示我們這一輩已努力在撐開這樣發展的可能,希望留給後繼的年輕人更多發揮的空間。而這也是激進黨努力在做的,關於青年從政、輔選人員的培力等等。

另外,講者也提及台灣人的國家認同是脆弱的,所以需要年輕人去維護去捍衛,台灣獨立不會是自然而然會形成的,需要有人去進行獨立運動,進行民主轉型和改造。



2016年10月29日土曜日

第46回 節日、文化與政治:中華民國的國定節日




◇主題:節日、文化與政治:中華民國的國定節日

◇講者:周俊宇(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候選人)

◇時間:10/29(六)16:30

◇地點:早稻田大學 22號館 717教室

◇簡介:
自我國實施週休二日制以來,由於絕大多數國定節日取消放假,這些節日在我們生活中成為一個不再重要卻又難以被完全遺忘的存在。雖然社會普遍上重視休閒更甚於紀念或慶祝節日本身的意義,然而這些大多制定於臺灣民主化、本土化前的國定節日仍留存於象徵體系,擺盪在臺灣主體或心懷中國的認同之間,是國人在摸索國家新面貌時的爭論焦點。

每一個時代都有著對臺灣「未來」新節日迫不及待的想像,另一方面捍衛中華民國節日「傳統」的聲音卻也不絕於耳。然而,在思考哪些節日該有?哪些節日該廢?的同時,我們對於這些節日的歷史究竟瞭解多少呢?本次講座的目的在由學術研究的角度探討其歷史變遷,希望能成為各位集思廣益我國節日未來的參考。

◇推薦讀物:
--小野寺史郎,《国旗・国歌・国慶:ナショナリズムとシンボルの中国近代史》(東京都:東京大学出版会,2011年3月)
--周俊宇,《黨國與象徵-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台北市:國史館,2013年8月)

◇文字記錄:林彥瑜

【節日、文化與政治:中華民國的國定節日】













(一)自介
    研究主題是中華民國與戰後台灣的國定節日以及近代日本的帝國意識與台灣人認識。

    我當初寫這個主題是想要回答我們那個世代對這些節日的問題,現在我想大家也許已經可以在網路上接收到很多關於節日的資訊。這個題目是改寫自我的碩士論文,2013年出版了一本書《黨國與象徵》。另外推薦的一本書是小野寺史郎的《国旗・国歌・国慶―ナショナリズムとシンボルの中国近代史》。








(二)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十個冷知識



一、中華民國生日?

一月一日和十月十日都有人回答

二月十二和三月一日也可以是答案





二、光復節是從哪一年成為國定假日?

1945

1949

(為什麼不是一也不是二呢?因為1945和1949時台灣光復節都是省級節日。)

1981:正解

1995:光復節正式成為名實相符的全國性國定假日



三、下列哪一個國定節日最不帶國民黨色彩?

開國紀念日:基本上1912年時,國民黨還沒有成立

青年節:紀念黃花崗起義的日子,歷史記憶和制定背景都和國民黨有關 

民族掃墓節:祭黃陵,在國民政府時期恢復。

教師節:孔子誕辰,在國民政府時期訂定的



每一個都有,勉強最沒有的應該是開國紀念日。



四、孫中山何時成為中華民國國父?

1912就任臨時大總統

1925孫中山逝世

1928國民黨形式上完成北伐統一

1940中日戰爭期間



就「法律明定」來講,答案是四。中日戰爭期間為凝聚向心力。還有一個背景是重慶國民政府與汪精衛的南京國民政府有競爭關係,重慶和南京先後在法律上明定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



五、蔣公逝世紀念日在哪一天舉行?

蔣中正逝世日

蔣中正逝世隔日

民族掃墓節:是正解

清明節



六、下列哪個國定節日不是陰曆日期?

春節

道教節

清明節(這是依節氣而有的節日,節氣屬太陽曆的一種!不是陰曆!)

中元節



七、下列哪一個節日的制定本身含有政治意涵?

植樹節




八、下列哪一個節日不(曾)是國定節日?

二二八

蔣總統華誕日:正解(還沒死之前的生日XD)

佛誕日:國定節日(跟母親節同一天)

勞動節


九、下列哪一個節日不是制定於國民黨政權時期?

和平紀念日:李登輝執政時期

原住民族歲時祭儀:馬英九執政時期

聯合國日紀念日:二次戰後國民政府所訂

台灣聯合國日:推動台灣入聯,民進黨時期




十、下列哪一節日不是現行法定國定假日



和平紀念日


解嚴紀念日:正解,是節日,不是假日

軍人節(軍人會放)

原住民傳統祭儀


(三)介紹本書內容

    中華民國是一個黨治國家。這個國家的世界觀是怎麼樣。所以其實每個國家的節日,都是一個象徵,符號,去讀出他們的世界觀、宇宙觀。所以我們研究這個可以讀出這個黨治國家的宇宙觀。用長期的眼光來看,可以看到這個政權與社會的關係是怎麼樣。

    詳細投影片內容請參考周俊宇,《黨國與象徵-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台北市:國史館,2013年8月)。(感謝周俊宇學長無私提供他的投影片,連結請見:https://goo.gl/vqAzIN 有效期限至2017年底。引用請遵守學術格式。)



(四)QA時間

宜庭:

    在光復節出現之後本土思潮的反彈,包含對於光復是否為一個再殖民的過程提出質疑。台派為了與國民黨意識做對抗,變得傾向贊同日本殖民。(為了與國民黨論述對抗、比較,而有肯定日本殖民統治時代的論述。)為了對抗這樣的思潮,國民黨的論述是台灣應該發展出另外一種主體性。另外,這種中華民國中心與日本美學的中心的價值體系衝突該如何評斷?


俊宇:

     國民黨的論述是台灣人要超越日本殖民的記憶,其策略是不再要求民眾肯定「光復」原先隱含的國民黨價值,而是訴求台灣人超越肯定日本殖民統治的觀點,去除日本殖民的遺緒。

    不過台灣人在幾百年來沒有作主活躍的契機、現在當家作主的體制仍是中華民國的體制。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倡主體性的人要對抗國民黨的論述,如要從過去的歷史尋找建構論述的資源,大多只能選擇與日本結盟。

    台灣人並不是真正親日,而是在歷史認識上選擇將日本的文化經濟政治遺產巧妙地內化為類似是自己的東西。

    一個例子就是關於現在常提到的「中華民國美學」,在討論這種意象的同時,我們似乎常常會將日本美學標準再造成所謂的台灣相對於中華民國的固有美感。這種論述好像在說日本的文化價值就是台灣人的文化價值。許多人對於建構台灣主體性的想像,都離不開和日本有關的象徵,例如:台字章旗、908建國運動、台灣共和國旗、台灣流亡政府國旗等等。

    有一種說法,或許台灣的民族主義發展到一個極致之後,歷史清算的下一個目標自然會轉移到日本上。當對中國、國民黨的反省、檢討完成,下一步就是日本。



庭竹:

    台灣人會認為中華民國沒有美學,應該是因爲大量的台籍文化工作者在國民政府時期被迫噤聲。而欲催生真正的台灣美學,是不是要「借助」原住民運動?



俊宇:

    確實有很多人把台灣美感幾乎不存在的原因歸咎於國民黨統治下藝術工作者的噤聲。另外,在國民黨提供一個世界觀的情況下,與台灣有關的東西沒有被消費的空間。

    也因此很多人的感情轉移到日本身上。

    「日本人比中國人好」這種敘事方式其實也在否定台灣的主體性,台灣人不應該在「誰管台灣管得比較好」這種論調間游移。

    關於原住民,在歷史上已經被漢人、日本人社會剝削、奪去太多,未來能夠回復到什麼程度,很難保證。



彥瑜:

    我想延續這個話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家叫五花鹽的出版社?他們是一家標榜解殖的出版社,所以在他們設計的手帳裡,所有上述節日都沒有列在裡面。

    原住民的歲時祭儀則是設計貼紙,讓使用者自己貼上去。

    而關於日本時代的歷史記憶,手帳裡的節日其實還是有日本時代發生的事件,不過它比較著重於台灣的殖民歷史,這種分離記憶與紀念的模式,是我認為比較接近適當的表述。

    紀念儀式在塑造日本為平和民族的過程中也有很重要的角色。

    我們覺得我們雖然整理出很多統治手段,卻同時在建國時無法迴避掉這個手段。

    身為一個反對民族主義的民族主義研究者,我一直有在想在研究過程中有沒有想出一個比較超越國族框架的研究方法;而在建造台灣為一個更公平更正義的國家的時候,有沒有迴避掉這些政治手法與工具的可能?



平井:

    在一個創造共同體的過程中,或許這些東西真的是很難避免的。一個共同體,一個國家幾乎必定會需要一些圈圈來鞏固。我本人是不喜歡日本的國家符號的,也因此我對日本的認同比較弱。要用非共同體的方式對抗共同體本身,似乎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宜庭:

    歷史都是在歷史之上創造的,彥瑜的問題是說,如果我們要想像台灣是有主體性的,我們自己創造的節日中要如何加入中華民國脈絡而不被牽制,或是說,超越中華民國脈絡?



俊宇:

    認同是自我同一性,而在定義自我前必須要先定義他者。

    追求主體性,是現代國家的一個弊端。現代國家的觀念,很重視國界,也不允許人民自由移動,一定要有護照,一定要有國籍。現代國家為了管理國民,我們被迫在很多政策之中做一個選擇。

    或許活在現代國家統治下的我們,不太可能不用這樣(打造國族)的手段來建造共同體。我們對台灣的感情是很自然流露,很難跳脫出來,只是未來各個民族國家之間是否可能存在一些曖昧空間,不要壁壘分明?或許我們在看台灣時,可以用一個比較特別的眼光去看,去欣賞。我們雖然不被大多數的圂家承認為國家,我們希望有屬於台灣的國旗國歌,會為了無法向世界大聲主張台灣的國家地位而失落。但我們也許可以有個比較阿Q的想法,我們雖然不符許多一般對於國家的定義,但我們卻很正常地在運作,由長遠的視角來看,這個特殊性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這種說法或許是一種逃避,這也真的只有台灣才這麼特殊多元。



平井:

    要追求主體性,不一定等於要追求「別人給你的」主體性。台灣的歷史很悲哀,卻也很特別,是只有台灣人才懂。不能一直負面地看。



俊宇:

    你看西方誕生的主權觀念對東亞這個地區帶來了多少禍根。現代國家要求你做出選擇。



庭竹:

    有敵人才會有團結。



楊剛:

    三八婦女節跟國民黨婦聯會有關嗎?


    划龍舟是否是緣自平埔族的文化?







俊宇:

    婦女節的成立和婦聯會無關。

    回到主體性的問題,也許我們在想建構真正屬於台灣的主體性時,會把腦筋動到平埔族身上。例如最近南部就有一個平埔族原住民部落把部落祭儀跟端午節的由來附會在一起,也許再過個幾十年數百年,這個附會就成為所謂的「傳統」。不過,若是一個文化在人群的實踐下被保存下來,不管它的起源到底是如何?好像都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另外划龍舟這個文化活動在東亞很多地區都有。


2016年10月23日日曜日

第45回 Muslim as a Lifestyle

◇主題/ Title:Muslim as a Lifestyle(英語場/English session)
◇講者/ Speakers; Drs. 黃鼎文 (Tingwen Huang) & Bahiyah Abdullah (亀田総合病院)
◇時間/ Time:十月二十二日 (六)[Oct. 22 (Sat.)]16:30 
◇地點/ Place:早稻田大學 22館 719教室 (Room 719, Bldg. 22, Waseda Uni.)
◇簡介/ Introduction:
今日,我們在的這個星球上,各處都有穆斯林。雖然有著不同的說法,現估計有16億的信徒。是僅次於基督教的第二宗教。其中,離台灣不遠的馬來西亞跟印尼,都是以穆斯林為主要人口的國家。根據新聞報導,台灣跟印尼相當密切,在台印尼移工約24萬人、新移民5萬多人。所以政府目前正推動新南向政策,經貿交流及人才培訓都是未來努力的目標。
嗯,好學的你,已經準備好南向了嗎?
當然還沒有。
南向,不只是買一張向南的機票。
先來聽聽我們的朋友怎麼說⋯⋯

I’m from Malaysia. It is a multiracial, multicultural and multi-religion country, with the main ethnic groups are Malays, Chinese and Indians. It is a tropical country in Southeast Asia and known for its rainforest that is rich with various flora and fauna, its beautiful beaches and various tourist attraction sites.
I’m a Muslim and I feel honoured to share with all of you some information about Islam. Here I share some basic fundamentals understanding about Islam that you may wish to read before our session. I’m not a Muslim scholar, but I would love to answer any queries that you may have about Islam as much as I could. I’m really looking forward to meeting all of you so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