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9日水曜日

第34回【拿山電影院】高雄怎麼拍?新一代導演談台灣電影工業的現在


〜東京編〜
高雄短片 X 日本四地 高雄短編映画で台湾を知るリレー上映会

◇主題:拿山談電影:高雄怎麼拍?新一代導演談台灣電影工業的現在
◇講者:黃靖閔導演,黃信堯導演
◇時間:12/09(三) 18:30-21:00 (18:00開場)
◇地點:早稻田大學 22號館 719教室
◇簡介:
新一代的導演如何成就自己的理念?
導演如何用影像跟社會對話?


這次拿山瑪谷東京讀書會,我們來談電影!由高雄電影館提供今年度得獎短片電影作品,導演親自來現場分享自身經驗,隨著【台湾映画南方来襲 新鋭映画監督・出陣!】活動,一路從福岡來到東京。


比起大型電影,短片因為相對預算較低,比較不受資金金主的觀感掌控,在社會問題和議題反應上,往往能無假飾的呈現。年輕導演也多以短片,作為個人作品的成果累積。然而,只有少數短片能成為院線電影,在一般認知上,仍屬於小眾,但無可置否的,短片承載著台灣電影種子發芽為業的重要路程。

拍一部電影需要多少熱情?審核時會遇到什麼障礙嗎?高雄電影館如何栽培導演呢?

來到現場的海倫她媽導演黃靖閔,善於描繪女性心中幽微情感,海倫他媽則是以母親的角色,描繪同志面臨的心境,以及與至親間的衝突。

大佛電影導演黃信堯長期拍攝紀錄片,大佛電影導演黃信堯長期拍攝紀錄片,得過多項影展獎項,在大佛劇中,幾乎使用台語貫穿劇情,用色彩區分視界,真實於窺探想像帶給觀眾反思。

拿掉劇本咖啡與菸草,電影人的生活還剩下什麼?電影人看電影人是英雄惜英雄還是滿肚子挑不完的骨頭呢?


歡迎一起近距離和導演一同談電影!


◇影片:日文字幕,英文字幕
◇導演分享:台語,中文,日文口譯!
◇可中途入場

◇感謝協辦單位:
在日台灣人同會,在日台灣婦女會

◇感謝字幕提供:
Short Shorts Film Festival & Asia

http://shortshorts.org/



PART 2   觀影後的各種Q&A
1.作品理念:
·黃信堯: 《大佛》
希望傳達社會正向的想法(笑)

·黃靖閔:《海倫她媽》
在台灣,當媽媽要生小孩的時候,都會拿到一本《媽媽手冊》。
可是從來沒有講到當你的孩子成為了同性戀、甚至告訴你他/她出櫃的時候,你應該怎麼面對。因此拍了這部電影,希望可以給爸媽看,但是並不是只有你有這個煩惱,你並不是孤單一個人

2.在這兩部電影的製作前後及過程中,有沒有特別開心的地方,或者覺得非常累的時候?【甘苦談】
·黃信堯: 《大佛》
本來是希望能拍攝時間更長的片子,可是由於困難重重,只好想辦法縮短影片本身的長度;(第一次自己嘗試寫劇本)甚至到了後來,也曾想過要放棄,幸好有高雄市電影館的贊助,加上縮小拍攝場景及時間,才得以拍好。
影片拍好之後,才發現這樣濃縮、刪減、甚至縮小拍攝場景,其實是好的(把一些繁瑣啰嗦的都省掉了)。

·黃靖閔:《海倫她媽》

最困難的是:為了配合影片時間的長度,必須要想辦法裁剪人員出鏡的鏡頭,無法照顧到全部(後來也多注重在“海倫媽媽”這一角色上)。另外一個困難的一點是,導演從來沒有拍過喜劇(以前的作品都比較嚴肅)。



3.在《大佛》的場景裡,選擇了三個可以是來自不同社會階級的角色:撿垃圾、守衛員以及老闆。但究竟誰是正義的一方?以影片的角度來,我們似乎可以認為有錢又殺人的老闆是反面的一方;但在片末又講到了“我們都是甘苦人”。那麼請問導演,你的想法是?導演本身對於“正義”本身的想法是什麼?

·黃信堯: 《大佛》
去年的時候,對於那段時間十分踴躍的社會運動(包括反核)。導演不太理解這些人究竟是在“反什麼核”。同時社會上又出現了一些聲音,批評有些人不出來反核。導演聽到這些聲音,開始站在這些不站出來的人的立場上去思考,為什麼他們不出來參加反核運動、表達他們的聲音。

插播導演在漫畫店裡聽到的對話:
店長:“很久都沒有看到你了誒。”
後來租了一些漫畫書走的客人:“啊對啊,因為我這段時間都沒有加班,所以就不敢來租小。”
導演認為,這種人就一定不會出來反核,因為他們連自己平常在哪裡都不知道,(那個幾個月沒有加班的客人)也還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顧,要為生活努力打拼。
他覺得那麼社會上那些人就不應該批評這些不出來的人,因為他們都有他們不出的原因。

市場上往往會有“有機無農藥”和“無機有農藥”的兩種食品。
那身為一個媽媽,她會去買哪一種呢?
我們或許都會認為,身為一個媽媽,她應該理所當然會選擇“有機無農藥”的品;但是考慮到經濟因素,她可能只好去選擇“無機有農藥”的——這就是身為一個媽媽最大的悲哀。導演認為,我們都很少去思考這些問題。所以在這部影片裡面,其實就是反映了整個台灣社會的縮影。老闆相當於政治,而另外兩位主角就是百姓。明明知道老闆做了壞事,他們也不敢張揚;明明薪水也不高,但是起碼餓不死,還是可以生活。

4.通常被標註到“同性戀”的影片、作品都是摻雜了很多情慾的成分,但是這部《海倫她媽》卻不同於往常的作品,更多的是從媽媽的角度去詮釋。想請問為什麼導演會想要從這個(親近人看待此問題)的角度來拍攝這部短片?
黃靖閔:《海倫她媽》
為什麼是媽媽?(而不是從普通人的角度):在台灣,只要是新聞報刊電視電影上面的,在媽媽看來,都是正確的。所以媽媽們接觸、了解到同性戀這樣的話題問題,都是個人情慾的片面想法。而這對於同志來,其實是很不公平的。

5.為什麼最後鐵門打開?鐵門打開的意義是什麼?

就好像畢業會有一個結尾,每本書會有一個結局,電影也會有結尾。為了要幫電影找結局就把鐵門打開了。

6.請問導演,片末鐵門打開之後會是哪一位?是如何設定的?
領到畢業證書事後是否會飛黃騰達,沒有人知道;可能失業很久,但是中了一張樂透又翻身了。
那其實那道鐵門打開之後會是什麼,你們應該自己都有一些想法了吧?

7.那麼導演一開始就是設定了一個這樣的“開放式結局”囉?
導演其實也曾經想過幾個結局,但覺得幾個都不太適合。
結局的其中之一,就是菜脯不小心按到了遙控器。(笑)

8.關於語言的問題:想請問兩位導演,影片裡是否有對語言的設定?
·黃靖閔:《海倫她媽》
現在台灣的現狀,就是多種語言共同存在的常態(國語、台語、客家話等)。影片就是如實地反映這樣的狀況。

9.影片中,很有趣的是,海倫她媽使用了普通話,而鐵木的爸爸則是講台語——這樣的橋段是否是有特別的設定和安排的?
·黃靖閔:《海倫她媽》
就是覺得多元一點,可以多少減少影片語言的單調性。同時也還是如實反映台灣的社會現象。

·黃信堯: 《大佛》
關於片中提及的“Kevin”它的設計和表達就是片中的那個意思也沒錯。因為台灣就是一個“崇洋媚外”的島嶼;所以在台灣就會有“小樽麵包”、“溫哥華旅館”等,食品包裝也都給它印個外文名字。所以裡面提到的“去美國”,也都是這個意思(認為只要出國、去美國就是好的)。

10.Kevin”出現了,那麼“海倫”又是怎麼出現的?
就好像是媽媽對女兒的某種期許吧。在台灣,孩子通常除了有一個中文名字,都還會有一個英文名字。在職場上,也都會叫你的英文名字,導致有的時候連別人的中文名字是什麼都不太清楚。

11.“北極”:
英語的片名就是“Penguins at North Pole”(譯:企鵝在北極)。
“北極”就好像是一個美好的想象,就好像是她們對未來的一種憧憬;但很多時候,我們嚮往的那些地方,往往都是遙遠的不可到達的。

12.《海倫她媽》中,為什麼一直稱呼“海倫她媽”,而完全沒有涉及到媽媽的名字?
一個女人,當她從一個女人變成母親之後,就像在日本,女性的姓氏會變成丈夫的姓氏;當一個女人有了一個家庭之後,她的那種主體性就不存在了(就不再是自己了)。即,女人進入一個家庭以後,就很容易忘記自己了。

在這部戲裡面,海倫她媽的設定,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導演本身對於這個問題的感受。



13.分享海倫的另一個切入點:
在希臘神話裡,海倫就是引起爭端和戰爭的來源,眾神為了她而起了爭執。在影片當中,海倫這個名字的安排,感覺就是在說,這個女孩人見人愛,應該是有很多異性的追求對象的,可是偏偏就是愛女人。

14.《海倫她媽》中,海倫她媽擲筊2次,請問是因為媽媽第1次得到的結果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想要再試第2次;還是說媽媽想要在第2次去說服爸爸來接受女兒的事情?
這其實是來自一個真實故事:朋友的爸爸過世了,當時一時興起所以決定用銅板擲骰子看爸爸是否知道自己是同性戀這件事情以及想看看爸爸的想法。最後銅板擲了三次的結果都是爸爸知道自己是同性戀。

15.跑了日本各地,接觸了不一樣的人,有沒有什麼感想?
·黃信堯: 《大佛》
來了日本三次了。但不是都來東京,其中有一次去了石垣島與那國島那裡,去拍攝了一個紀錄片。(石垣島核電)

·黃靖閔:《海倫她媽》
來了日本才知道原來日本人不吃鵝肉和鴨肉。
——但其實會吃的,南蠻鴨,配著蔥夾在蕎麥麵裡面吃。
有觀眾告訴導演,覺得很羨慕台灣可以把這種事情拿出來在檯面上講、還拍成影片。




PART 3   高雄市電影館的簡單介紹:
·不只是補助導演的影片製作,同時也是一種保留高雄在地文化的方法。
關於對拍攝影片的補助,沒有針對國籍的。我們是希望你能來到這個土地,來尋找故事進行拍攝的。

·更投入在短片上,因為短片相對於長片,比較不需要花費那麼多的資金和時間,對於年輕導演的創業也較為有利;同時也是提供給有經驗的導演想要轉型改換拍攝方法的一個平台。


·目前為止,高雄市電影館已經成功幫助製作拍攝了30部短片。其中不只是台灣本土的導演,還有緬甸華僑、西班牙人、法國人等等。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