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9日水曜日

第34回【拿山電影院】高雄怎麼拍?新一代導演談台灣電影工業的現在


〜東京編〜
高雄短片 X 日本四地 高雄短編映画で台湾を知るリレー上映会

◇主題:拿山談電影:高雄怎麼拍?新一代導演談台灣電影工業的現在
◇講者:黃靖閔導演,黃信堯導演
◇時間:12/09(三) 18:30-21:00 (18:00開場)
◇地點:早稻田大學 22號館 719教室
◇簡介:
新一代的導演如何成就自己的理念?
導演如何用影像跟社會對話?


這次拿山瑪谷東京讀書會,我們來談電影!由高雄電影館提供今年度得獎短片電影作品,導演親自來現場分享自身經驗,隨著【台湾映画南方来襲 新鋭映画監督・出陣!】活動,一路從福岡來到東京。


比起大型電影,短片因為相對預算較低,比較不受資金金主的觀感掌控,在社會問題和議題反應上,往往能無假飾的呈現。年輕導演也多以短片,作為個人作品的成果累積。然而,只有少數短片能成為院線電影,在一般認知上,仍屬於小眾,但無可置否的,短片承載著台灣電影種子發芽為業的重要路程。

拍一部電影需要多少熱情?審核時會遇到什麼障礙嗎?高雄電影館如何栽培導演呢?

來到現場的海倫她媽導演黃靖閔,善於描繪女性心中幽微情感,海倫他媽則是以母親的角色,描繪同志面臨的心境,以及與至親間的衝突。

大佛電影導演黃信堯長期拍攝紀錄片,大佛電影導演黃信堯長期拍攝紀錄片,得過多項影展獎項,在大佛劇中,幾乎使用台語貫穿劇情,用色彩區分視界,真實於窺探想像帶給觀眾反思。

拿掉劇本咖啡與菸草,電影人的生活還剩下什麼?電影人看電影人是英雄惜英雄還是滿肚子挑不完的骨頭呢?


歡迎一起近距離和導演一同談電影!

2015年12月8日火曜日

第33回【拿山見面會】憲法東西軍:安全或和平?どっち?







◇主題:憲法東西軍:安全或和平?どっち?
◇講者:Yuda 周輿達    (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亞洲研究碩士 主修東亞區域研究、衝突管理)
◇攝影:王蕾雅
◇記錄:何時宜,林彥欣
◇時間:11/28(六) 15:00-18:00
◇地點:早稻田大學 22號館 719教室(暫定)



◇簡介:
日本安保法案議題牽涉層面甚廣,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日本國內政治力量拉鋸,包含執政集團內部的意見分歧、執政/在野兩政治勢力的議題角力和難得對政治議題發聲的日本人民;(二)國際上各國的反應和表態,包含有直接關係的美國、直接受到影響的中國、韓國(及台灣),以及可能受影響的區域,包括東海、南海、東協、中東等等。安保法案通過,代表的不僅是日本宣示用軍事力量重返國際舞台的決心,也代表日本奉為戰後和平根基的憲法第九條的內涵有重新解釋、擴大解釋甚至完全更動的可能性。


2015年11月24日火曜日

第32回【拿山來讀冊】武士道、菊花、劍

主題:武士道、菊花、劍日本人的民族性格
講人:Karl 吳仁鴻 UBC社會學博士,現早稻田研究員)
記錄:林彥欣
攝影:王蕾雅


地點:早稻田大學 22號館 719教室
時間:11/20(五) 18:30-21:00
簡介:日本作為亞洲第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從十九世紀末期以來進行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不僅快速地改變了自己前現代封建社會-經濟體制的社會性質,也試圖向外擴張,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上半葉造成了亞洲社會的巨大動盪。正是在這個大時代背景之下不僅僅是日本學者,外國學者或政府也對於日本民族或社會產生極大的研究興趣。本次的讀書會我們要對照閱讀兩本讀物,其一是二十世紀初期的日本學者新渡戶稻造所著的『武士道』;其二是美國人類學家Ruth Benedict(潘乃迪)在1940年代所寫的『菊花與劍』(另譯:菊與刀)。透過對比閱讀,我們將試著爬梳『日本人』概念的聲成史,並在歷史脈絡下觀看一個民族或文化的構成要素。相信這不僅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己身處其中的社會,也可以藉此觀視(gaze)的行動反思自身的民族性格。

2015年11月20日金曜日

【台湾映画南方来襲 台湾新鋭映画監督・出陣!】


高雄短片 X 日本四地 高雄短編映画で台湾を知る!リレー上映会




〜上映&座談会〜

12/4(金) 福 岡:【海倫他媽】【黑夜來臨】【凡凡】監督座談談会
12/5(土) 神 戶:【海倫他媽】【黑夜來臨】【海上皇宮】監督座談会
12/6(日) 名古屋:【海倫他媽】【黑夜來臨】【大佛】監督座談会
12/9(水) 東 京:【海倫他媽】【大佛】監督座談
時間:18:30-21:30
場所:早稲田大学22号館 719教室

2015年11月6日金曜日

第31回【拿山來讀冊】如何閱讀一本書





◇主題:從「如何讀一本書」談
◇主講人:賴勇(中央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
◇紀錄:林,蔡牧懿
◇攝影:王蕾雅
◇地點:早稻田大學22號館719教室
◇時間:11/4(三)18:30-20:30
◇簡介:
拿山瑪谷是一個讀書會。既然是讀書會,成員理當瞭解讀書的方法。奈何因著學期的結束與開始,有的成員回國展開新的人生旅程,有的成員選擇留在日本就業,有的成員升上了更高的年級,有的成員則是懵懵懂懂地初來乍到。無論如何,隨著成員的新舊交替,勢有必要針對大家的讀書方法作一次交流,好讓大家懂得如何帶領導讀,繼續進行讀書交流的活動。

「如何讀一本書」是由前國策顧問郝明義先生所翻譯,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理.范多倫Charles Van Doren所合著,介紹讀的4種層次:基礎讀、檢視讀、分析讀以及主題讀的1本書。當中有著許多讀技巧,得參考。然而,倘若僅止於導讀讀的技巧,恐怕難以滿足與會成員的求知慾。為此,講者經過考慮,決定選擇2本對於大學新生來,有其代表意義的書:千野榮一的「外國語上達法」(外語)以及夏目漱石的「心」(小)來進行實際演練,希望能藉此磚引玉,讓對於讀有獨到見解的成員可以提出更好,更不同的方法以供大家分享。

2015年8月10日月曜日

【書籍】『我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

我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

Sunflower Movement, New Citizenry, and New Media
作者: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企畫)、洪貞玲(主編)、徐元春(審訂)

case 7海外330行動】(蕭汎如、許雅婷)
跨國串聯無時差聲援太陽花 旅外台人好想為台灣做些什麼!
people 15──倫敦地鐵的焦慮記憶 318引爆衝動不羈的謝璇
people 16──走上街頭 政治系女孩才開始理解政治
people 17──天生叛逆的Oddis 找尋真相的V怪客

people 18──我不想當個只能謝謝的那個人

2015年7月30日木曜日

第29回 【拿山聊天室】 創意是不是一個好生意?關於《史明口述史》後門咖啡與共生音樂節

◇主題【拿山聊天室】創意是不是一個好生意:關於《史明口述史》、後門咖啡與共生音樂節
◇主講人:藍士博(後門咖啡執行企劃、第三十八屆圖書金鼎獎得主、捍衛台灣文史青年組合發起人)
◇日期:2015/7/27 (一) 18:30~20:30
◇地點:早稻田大學22號館719教室
◇紀錄:謝易璇、胡瑋佳
◇預告:
在文化與創意逐漸往商業靠攏之際,原本存在的意識型態與核心底蘊是否可能會因此走味、變質?創意能不能是一個「好生意」?或者,更應該被珍惜的是終究未能忘懷的「初衷」?

本次活動將透過講者個人策劃《史明口述史》、後門咖啡與228紀念活動「共生音樂節」的實際經驗,與大家分享自2010年以來的創意發想、合作經驗與行動成果,歡迎大家前來交流。

第28回【拿山來讀冊】 從戰後日本反戰電影史看日本人的戰爭觀 ──「大眾情感」與「政治意見」的拉扯


◇主題:從戰後日本反戰電影史看日本人的戰爭觀「大眾情感」與「政治意見」的拉扯

◇主講人:林瑜(台大政研所),陳詩婷(政大廣電系) 
◇主持人:鍾宜庭
◇文字紀錄:胡瑋佳
容:
「那場戰爭」在台灣、日本、中國、美國身上都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傷痕。作為台灣人,對日本的反戰電影和動畫應該不陌生,但自戰後以來,日本社會是如何記憶、認知「那場戰爭」的?
這個問題有很多種不同的回答方式。這禮拜,我們將從「反戰電影」作為回答的切入點,探討在那個電視還未普及的1950年代,電影如何作為一個最普遍的大眾媒體,在日本社會傳達關於「那場戰爭」的記憶;接著,到了政治鬥爭勃興與高度經濟成長並行的1960年代,未曾經歷戰爭的「戰後派」開始成為主要電影消費市場後,反戰電影的涵又有何變化?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那場戰爭」中的「沖繩戰」與「原爆」是如何從被邊緣化變成具有主體性的歷史敘事?

本週的讀本──福間良明的「反戰的媒體史」──挑選了戰後日本幾部極度暢銷或受爭議的「反戰電影」,從當時社會的接受程度、影評的好壞、電影的表現手法、電影與原著的差異,去看戰後日本社會中「大眾情感(popular sentiments,日文為「世論」)」和「政治意見(political opinion,日文為「輿論」)」的關係。


2015年7月7日火曜日

第27回【拿山見面會】 「文化、歷史與媒體:臺灣的過去與未來」





◇主題:27 拿山讀冊會-AK豐恩簽書&簽唱&握手會【文化、歷史與媒體:臺灣的過去與未
來】
◇主講人:涂豐恩 《大人的日本史》作者
 
文字紀錄:胡瑋佳

◇影像紀錄:林彥瑜
內容:(以主講人為第一人稱)
這次讀書會,我將和大家分享四個不同的主題──都是屬於個人的經驗分享。
1. 知識、教育與公眾:我會說明「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http://gushi.tw/)成立的構想、經過,以及未來的發展計畫,並藉此討論臺灣媒體的困境與機會,還有數位時代如何可能(或必須)重新定位知識與教育。
2. 歷史、認同與國際觀:我會以「大人的世界史」(臉書專頁)與《大人的日本史》為例,說明如何以臺灣為起點,書寫能夠帶我們走向未來的歷史,並探索在地化與全球化並存的可能。我也想討論:為何「寫自己的歷史」跟「寫別人的歷史」同樣重要。──若時間允許,或許也會提及近來關於歷史課綱微調的問題。
3. 臺灣與世界:我會介紹「北美臺灣研究學會」(North America Taiwan Studies Association, NATSA)的歷史與現狀,並以今年(2015)年會籌辦的構想、過程與結果為例,說明臺灣研究在國際人文與社會學術界的討論優勢與特色與潛力。
4. 帝國與邊陲:我的博士論文討論日本近代的香料產業與感官經驗的變遷,並且挖掘殖民地臺灣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探討帝國與邊陲的辯證關係。我將簡單分享過去一年的研究與思考成果。
這四個主題表面上看來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圍繞著媒體、文化與歷史三個主題。從以上的討論中,我希望能夠和大家一起思考如何理解臺灣的過去,並從中想像一個足以往前走的未來。


2015年7月4日土曜日

第26回 【拿山見面會】 後2016的路該怎麼走? 談基進側翼與台灣民主危機

◇主題:第26回拿山瑪谷讀書會-後2016的路該怎麼走?談基進側翼與台灣民主危機
◇主講者:顏銘緯(基進側翼政團發言人)
◇主持人:謝易璇
◇文字記錄:林彥瑜
◇簡介:
這次讀書會,最主要是想跟大家分享基進側翼政團對「後2016政治局勢」的看法,以及「我們應該做些什麼」的思考。2016年,意謂著馬邦伯八年惡治的結束,威權復辟、民主倒退、薪資倒退、傾中政策使人民產生高度的不信任等等問題,百廢待舉。照目前的態勢看來,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應該有準執政的可能,從未真正政黨輪替的國會生態也可望有突破的機會。在瀰漫著一股樂觀或終於鬆一口氣的氛圍底下,考驗才真正開始。我們如何面對馬政府執政八年所引進「中國白蟻」的反撲?我們如何真正瓦解威權殘餘的政黨-中國國民黨?使「倒國」成為共識,而不是下次選舉又怒投國民黨,使其成為台灣民主永恆輪迴的夢魘?這些問題,已經不再是程序問題的討論,而是進入實質民主的共識,如何鞏固地追求了。我們無法也無需期待民進黨,畢竟我們是宣喊出「自己的國家自己救」比民進黨更為基進的公民。

主要內容
  1. 基進側翼政團的主張:基進在哪裡?為什麼當側翼?現在在做什麼?
      
  2. 2016政治局勢:2016之後,看似是噩夢的終結?還是改革與決斷的開始?
  3. 我們應該做些什麼:自己的國家說好了要自己救,但救也應該要有方法,是要CPR?還是哈姆力克呢?
  4. 另外也有分組討論的時間,也希望跟大家一同討論「後2016政治局勢」以及「我們應該做些什麼」這兩個棘手、但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2015年6月18日木曜日

第25回 【拿山聊天室】中國人,你為什麼自信?

主題:中國人,你為什麼自信?

◇主講人:謝毅哲(現早稻田大學學生)
主持人:何時宜
◇文字紀錄:謝易璇

◇簡介中國,近五年來在國際政治經濟舞台裡,最熱門的關鍵角色。有人說中國是合作夥伴,是一線商機。無法否認的,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投注相當的資本預算,來了解這個所謂新崛起/再崛起的「中國」,以及中國在世界拓展的意圖。
 但是事實上,能源消耗、環境破壞與貧富差距極大的中國,所面對的內部問題不斷深化。即使如此,高負載量的中國,擁有的是發展潛力與機會不斷的未來,因為當昔日亞洲四小龍(或稱亞洲四老虎)的年輕人,將未來投注在政治發展與安定狀態時,中國的年輕人,正自信地在國際舞台上站穩腳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所發表的「新常態」,對周邊國家而言,不只是合作夥伴,更是轉機與危機。在這樣現今情勢下,新一代年輕人,將會面對什麼樣的未來?能夠有什麼樣的機會?
 Daniel(謝毅哲)從中國洛陽出發,先後在韓國首爾以及東京求學,專攻金融商業與國際關係。對世界經濟與歷史有濃厚興趣的他,曾作過記者及金融分析。這次他將在讀書會,和我們聊聊世界經濟貿易的潮流,政府以外,主導著世界錯綜複雜的權力關係,以及年輕人如何抓住世界潮流的機會。

相關討論主題:
1
)八零年代中國學生和台灣學生,所面對的政治經濟問題
2) 
日本與韓國企業在這三十年間的轉機,以及現在所面臨的國際情勢
3
)觀察中國與台灣朋友對未來發展的想像
參考書目:
【日本経済新聞】中国、経済の勢い維持に苦労する「新常態」
http://www.nikkei.com/article/DGXMZO85433440Y5A400C1000000/

2015年5月27日水曜日

第24回 拿山瑪谷東京讀書會 【拿山電影院 :悲情城市】


◇主題:拿山電影院:悲情城市

◇主講人:李子瑋
◇主持人:鍾宜庭
◇文字紀錄:
容:
《悲情城市》(英文:A City of Sadness)於1989年發行,由侯孝賢執導,是一部反映台灣歷史爭議「二二八事件」的電影。上映前,由於劇情涉及到台灣政治最敏感的「二二八事件」爭議,直接挑戰當時台灣社會的禁忌話題,引起各界人士矚目。然而,影片先行參加意大利威尼斯影展並榮獲最佳影片「金獅獎」的殊榮,成為首部在世界級三大影展中榮獲首獎的台灣電影,據信這是影片未遭禁演或刪剪的理由。
然而,侯孝賢導演在片中「偶然」地穿插了二二八元素,其創作想法也耐人尋味,因此,我們首先來了解,1989年當時的時代氛圍為何,作為重新讀這部電影的引子。其次,我們再抽出電影中的符號元素與敘事結構,共同來思考這部電影所乘載的意涵。

《悲情城市》這部電影所講述是從戰後到國府遷台的四年,在九份林姓家族的故事。電影所陳述的林家如同台灣,雖然只是短短四年,但其改變卻是無比巨大。《悲情城市》不只是一部描述台灣的政治史詩,電影中細膩的文字使用,音效,以及鏡頭與情感的表達,在終戰七十年的今天,都得細細品味。


2015年5月1日金曜日

第23回【拿山論時事】從「一帶一路」到「亞投行」—中國新「帝國戰略」下的「台日關係」

◇主題:從「一帶一路」到「亞投行」—中國新「帝國戰略」下的「台日關係」


◇主講人:張智程
◇主持人:鍾宜庭
◇文字紀錄:
容:
1.「一帶一路」和「亞投行」,這些作為中國習近平體制下的新帝國戰略,到底具有什麼樣的背景因素?
2.何謂中國「新常態」?中國經濟發展減速下的亞洲面臨什麼樣的新局面?
3.台灣到底應不應該加入「亞投行」?以及「服貿」、「貨貿」是否還有談判意的意義?
4.安倍政權下的日本將走向什麼樣的戰後新局?何謂「安倍經濟學」?何謂「積極和平主義」?

5.面對「中國因素」持續擴張下,台灣應該選擇怎樣的一條路?台日關係應該朝向怎樣的形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