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日金曜日

第23回【拿山論時事】從「一帶一路」到「亞投行」—中國新「帝國戰略」下的「台日關係」

◇主題:從「一帶一路」到「亞投行」—中國新「帝國戰略」下的「台日關係」


◇主講人:張智程
◇主持人:鍾宜庭
◇文字紀錄:
容:
1.「一帶一路」和「亞投行」,這些作為中國習近平體制下的新帝國戰略,到底具有什麼樣的背景因素?
2.何謂中國「新常態」?中國經濟發展減速下的亞洲面臨什麼樣的新局面?
3.台灣到底應不應該加入「亞投行」?以及「服貿」、「貨貿」是否還有談判意的意義?
4.安倍政權下的日本將走向什麼樣的戰後新局?何謂「安倍經濟學」?何謂「積極和平主義」?

5.面對「中國因素」持續擴張下,台灣應該選擇怎樣的一條路?台日關係應該朝向怎樣的形式發展?

主講人問題意識:從關心人權的反抗者,到認真思考台灣公民社會與國際關係上的結構性問題。對中國議題很有興趣。
提問,何謂「一帶一路」與「亞投行」?
L氏:『中國時報』從去年開始報導,但鮮少變成主要注目話題。

主持人解釋國際上歷史脈絡:
(1)歐洲地帶:二戰戰後扶植計劃:Marshall Plan

(2)
亞洲地帶:以日本和美國為主導,ADBアジア開発銀行

開始在台灣變成主要議題的契機:
(1)三月公布主要決策國 (2)英國表態加入亞投行
(江老師來抬槓說嗨,然後好像很想念彥瑜)

   全球關注: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前所未有的一黨獨大>>新常態
   中國方針與問題:(1)一帶一路 (2)中國總體經濟、國銀、社會狀態維持
   台灣位置:
(1)  美國眼中的台灣:50年代過後,冷戰過後制約中國的體制,從第一島鏈連結太平洋東岸諸島,主要地點在台灣(清泉崗)菲律賓,以及第二島鏈,直到最近島鏈位置位移。

(2) 
外交上台灣鮮少以「台灣主體」進行外交,唯一的外交則完全投注在與美國的關係
。但是縱觀台灣地圖,貿易與外交位置絕佳。

  
「中國因素」與日本:
(1)   日本的第三次黑船過去日中關係建立在中美關係的傘下,然而近來美國政府對中國的行動缺乏實際的掌控。

(2)  
日本天然資源的回運

(3)  
中國在東南亞的填海造陸問題(西南諸島)

(4)  
排他性經濟水域(中國在領海規劃與國際法間的主張異同)




























討論:
J桑:台灣是日本的生命線嗎?其實日本還有更多積極的出路,像是日本產業界水素經濟的海外出口,其實也是日本的海外擴張。

L:分散貿易風險等等,都是在90年代就有的討論,(像是李登輝的貿易分散政策)然而為何會在短時間就有這樣的貿易依存?

智程:原因很多,像是90年代中國的猛爆性成長(不一定有制度化),讓語言上有優勢的台商去做技術轉移,還有廉價勞工的需求,導致過度依存。即使國際上經濟和國安單位多是分立運作,但台灣在這部份卻更需要將自身主權擺在前面,另一方面,才能減少中國因素造成的經濟危機。

S桑:台灣如果想從原本的貿易比例40%降到20%的話,那個20%應該被移轉到哪裡?還有東南亞諸國其實很早就在思考分散貿易風險,其實也已自顧不暇日本也因為經濟停滯的問題導致台灣的產業沒有空間進口日本。

智程:這其實在亞投行的討論就有提到,而我自身也認為國家安全與經濟勢必要同時發展那為何台灣會需要盡量排除與中國的過分依賴?因為2008年以來就是以「與中國接近帶來經濟發展」,但實際上台灣的經濟發展卻是走反方向。

CYR:在美國的經驗,其實留學生需要更多與日本權力者做直接的會談和政策提案,或者是提供一般日本普羅大眾更多關於台灣的結構性問題。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