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8日木曜日

第25回 【拿山聊天室】中國人,你為什麼自信?

主題:中國人,你為什麼自信?

◇主講人:謝毅哲(現早稻田大學學生)
主持人:何時宜
◇文字紀錄:謝易璇

◇簡介中國,近五年來在國際政治經濟舞台裡,最熱門的關鍵角色。有人說中國是合作夥伴,是一線商機。無法否認的,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投注相當的資本預算,來了解這個所謂新崛起/再崛起的「中國」,以及中國在世界拓展的意圖。
 但是事實上,能源消耗、環境破壞與貧富差距極大的中國,所面對的內部問題不斷深化。即使如此,高負載量的中國,擁有的是發展潛力與機會不斷的未來,因為當昔日亞洲四小龍(或稱亞洲四老虎)的年輕人,將未來投注在政治發展與安定狀態時,中國的年輕人,正自信地在國際舞台上站穩腳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所發表的「新常態」,對周邊國家而言,不只是合作夥伴,更是轉機與危機。在這樣現今情勢下,新一代年輕人,將會面對什麼樣的未來?能夠有什麼樣的機會?
 Daniel(謝毅哲)從中國洛陽出發,先後在韓國首爾以及東京求學,專攻金融商業與國際關係。對世界經濟與歷史有濃厚興趣的他,曾作過記者及金融分析。這次他將在讀書會,和我們聊聊世界經濟貿易的潮流,政府以外,主導著世界錯綜複雜的權力關係,以及年輕人如何抓住世界潮流的機會。

相關討論主題:
1
)八零年代中國學生和台灣學生,所面對的政治經濟問題
2) 
日本與韓國企業在這三十年間的轉機,以及現在所面臨的國際情勢
3
)觀察中國與台灣朋友對未來發展的想像
參考書目:
【日本経済新聞】中国、経済の勢い維持に苦労する「新常態」
http://www.nikkei.com/article/DGXMZO85433440Y5A400C1000000/



主講人:為什麼中國人有自信?以前:共產黨解放全人類的理想影響許多年輕人。改革開放後發現:「這些人好像不需要我們解放。」現在:經濟成長讓中國人有自信。
主持人:與主講人在韓國認識。在韓國遇到的中國留學生曾提到,我們中國不是崛起而是中國復歸。所以我理解的史觀(近百年)其實是非常短暫的,但從中國本身來看,歷史其實是非常長遠的。今天希望還是集中於最近的年代討論。約從1970年代到現在。今天隨時可以提問、發言。
主持人 問:主講人對台灣的經驗?當時的感受?
主講人:進去過立法院參觀過學生運動。
主講人:回到自信的主題上。在台灣的第一天就騎著摩托車到陽明山,經過1970年代修的高架橋。朋友跟他說,你走的這條路當年是亞洲最好的。又再想自己在韓國的經驗,公共設施看起來很新,但後來居上的國家總是比較新。
同學發言:中國朋友對台灣的想像往往和現實相反。台灣多處較舊並不華美,但相對的,台灣較努力保存建築。發現台灣的故宮以及中國的故宮相較之下,中國常常重新翻修。
主持人:對於自己歷史的部分,中國的朋友和台灣的朋友不太一樣。中國的學生好像比較不在乎近期的歷史。
主講人發言: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去台灣,看得會比較深,比較能看得出深度。歷史上來說(請隨時打斷),現在的年輕人,對經濟發展的關心的似乎比較重視。
主持人: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哪一個重要?
主講人:以現在的薪資水準,大部份人應該會比較在乎經濟發展。因此很多國家發展到中間,就會開始出現民主化。
主持人:有一位政治學者很喜歡以GDP作為一個國家是否民主化的指標。經濟發展,消費增加就會促成民主化運動?絕對GDP)或者是相對變化(例:日本人民的無力感)。中國現在面對飽和的問題,怎麼面對? 
主講人:周圍的中國人還是較自信的。但中國人也預期十年後會面對飽和的窘況,緊迫感造成中國人努力工作。
汪同學發言(討論台灣與中國文化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在台灣和泰國經歷過的同學分享自己對台灣文化書院及孔子學院的差異。中國曾經經過文革,因此感覺台灣文化較有底蘊。文化書院(退休老師的志工)、孔子學院(剛畢業的學生,財力較強,且薪資由中國政府支付)的競爭。在選師資的選擇上泰國華僑傾向選擇台灣的教師。
主講人回到「自信」的主題上:中國人七零年代剛開放的時候,其實是不自信的。八零年代來日的中國學生,儘管是高官子弟,當時在日本買兩個拉麵的價錢是他兩個月的工資(現在則認為日本工資很低)。
近期付出努力過的學生,通常有較高的自信。跟日本及周圍的學生比起來,對各式各樣的東西了解較多。學習好,就有很多自信。但最近,光是學習好,也無法找到很好的工作。
主持人:那麼現在就業的狀況如何?台灣學生面臨薪資狂跌的問題,那麼請問中國的同學對就業有什麼想法?
主講者:大部份同學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會想回去,不想回家鄉的同學也有。科系是很重要的,語言能力也幫助不大,因為日本企業起薪也低(可能跟集中製造業有關係)。曾經請教過日本商社的人資部門,了解這種薪資無法招到最優秀的人。
主持人:台灣面臨許多產業外流的原因,中國也慢慢開始面臨到這些問題。
主講者:回到自信的主題,有官員以及學者認為外流是理所當然。沒有挽留的意思,因為大多都是會造成污染的製造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中國近期也開始重視環保問題。
同樣的大學生(假設哈佛商學院畢業),同樣優秀,台中韓日四地的人,回到母國後的機會。相較下在中國雖然可能不能較韓日做能增長世界觀的工作,但十年後應該可以賺滿多錢。台灣人卻面臨沒有資源。自信點:大國舞台大的自信。(類比:美國 )一個公司裡,哪個國家人多,就可以主導遊戲規則。
主講者:參加中國日本韓國美國四國的policy maker的會議。中國到底要什麼?中國想成為制度的制定者嗎?(中國已經做free rider很久了。例:從伊拉克戰爭中得到的油最多)後來居上的國家常常無法參與制定的政策,但又必須遵守規則。
北京的同學分享: 中國對於台灣的議題較敏感,但國際關係學院是較開放的,言論也是屬於滿自由的(罵共產黨的人也不少),但其他學院卻不一定是這樣子。
主講人:政黨內部情報完整,決定也非常的理性。但對國內發放的情報常有不同。(聽說中央黨校學術最開放,黨內不能討論還有哪裡可以討論)雖然表面上,中國和美國的交流是很通暢的。
同學補充:大家對中國的想像可能認為政府是非常封閉的。但其實對共產黨的批評是被允許的(除非出現推翻政府言論),比想像中開放很多。
主講人:若有機會投票,可能在座同學還是會投給共產黨,因為穩定(就好像日本人投給自民黨一樣)。
陳同學發言:這就有點像台灣的狀況。共產黨如果想要長期維繫政權,可以效法國民黨,必須在適當的時機開放選舉。這樣中國人不會把敵意投射在共產黨上。同時如果開放選舉,共產黨執政的合法地位也更久了。
第三波民主化運動國家背後的極權政府,一般都會被清算,存在是不被允許的。因此國民黨存在這件事情,黨產也可以保留,本身就是國民黨的勝利。沒有撐到最後都不開放選舉,是國民黨最明智的選擇。
李同學發言:或許當初統治層也沒有想這麼多。一切也都可能也都是意外,包含蔣經國的死。李登輝發揮了關鍵角色。
姚同學發言:退休國企員工,連續六年退休金漲10%。哪個政黨統治下可以讓退休金這樣成長?這樣的現實讓人就算有選舉也會投給共產黨。和企業比較起來高了很多,但目前有很多改革措施。
王同學發言:中國共產黨其實也是一直在變化,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政黨。而且中國有一個「政協」的制度(類似顧問制度)。包含企業家、文化人,共產黨會吸收他們的意見。Public opinion對政府形成壓力,政府也會改變。也包含其他政黨的人,有一定的聲音可以影響共產黨的決策。
萬同學發言:政協成員由前一屆的成員提名(容易產生世襲)。鄧小平的兒子也是政協成員。民主監督、政治協商的功能(成員無薪水)。
李同學發言:讀書時教授說:「政協在中國是政治社會化的教育機構。」但似乎有更高的影響力。但強調受中國共產黨的指導。
王同學發言:了解政治關心政治的人不多。村級以下有直選。
張同學發言:選舉是讓人民生活更好的手段,而非目的。和國情習慣息息相關。文字、情報識讀能力不足。民主和選舉權在中國,沒有一個土壤可以孕育。這也是其他國家倒台的理由。因為土壤和制度不合,而且中國冒險是冒不起。很多人的想法是:「不要拿這件事情煩我,我讓你去幹,你就好好去幹」這樣的想法也滿多的。直接拿西方制定好的東西拿來套用在中國上,不如思考什麼樣的制度是適合中國才是對的。
主講人發言:西方民主投票權也是逐漸開放。黨內民主也是一個漸進的方式。與非洲與中東國家的人討論公共事務,會有很多共鳴。
主講人發言:八零九零後的學生最重視的是經濟,而非政治。亞洲中,總覺得台灣的政治熱忱是最高的,但周圍國家年輕人對政治的熱情都在消退。所以國民對於自己並非「民主國家」並不覺得羞愧,反而覺得自信。例如:日本一直都沒有變,以前曾經被認為很成功,現在沒有人要學。因此成功的因素,隨著時間可能會一直有不同的認識。

主持人:結語
廖同學提問:回到人權,回到「知」的權利、追求、開放。同意制度應該要因地制宜,不過長遠的觀點來看,中國朋友們對於這件事看法是什麼?
主講人:中國人(在座的同學)應該都對民主很了解。其實很多老百姓的立場可能也不想知道。還是老話一句,中國的菁英階層,其實該知道的都知道。就好像日本企業裡,常常上司會說「這些事情你可以不必知道」。可能很多人不認為這是一個人權的問題,每個人的觀念不一樣,很多人可能認為能吃飽飯養活一家人才是最核心的人權。
廖同學:是不是這種上對下的關係,造成中國人的某些自信?(例:我是菁英,我知道你們不知道的,然後你們只要乖乖的被豢養就好)老百姓不想知道,究竟是不想知道,還是沒機會知道?
同學發言:其實被擋的資訊,想知道都還是可以知道。現在的資訊過濾,其實也有些分級制。(例:有完全不能發出去的關鍵字,也有隔48小時才被刪除的帖)下一個軟件就可以穿越防火牆,那還是防火牆嗎?他也有可能是說一套做一套(例:社會主義只剩下土地私有沒有開放)現在也有很多無法想像在中國出版的書被出版。這應該是一個逐步開放的過程。
謝同學發言:這個問題很有趣,知的權利被侵害不只是中國的問題。中國人民知道政府會擋掉某些東西,還會想要去尋找資訊。比這更可怕的是,民主國家的人民以為掌握了所有資訊 (溫水煮青蛙),和中國形成一個很有趣的對比。中國漸漸資訊開放,是因為共產黨有自信了,相反的,為什麼民主國家的政府越來越沒有自信了呢(例:日本、台灣課綱調整)?
陳同學發言:中國越來越開放這件事情本身很複雜。在環保團體工作過,有和中國的環保團體交流,了解到中國環境法規比台灣進步。但什麼時候有用呢?要看中央的官僚什麼時候要用。但中央菁英和地方菁英的想法可能不同,中國的環保團體就必須要找到中央與地方關係中的矛盾,才能好好利用。為什麼有自信?「留學美國」這本書,描述八零年代留學美國的中國人的故事。那時寫到的景象跟現在講的完全不一樣了。
主講人發言:中國人相較日本人不相信國內的媒體,因此會去多找訊息來源來看。
主持人發言:上與下,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產生的自信。
陳同學發言:一般庶民的自信以及學術人的自信可能不同。

張同學發言:中國越來越強,未來越來越光明,為什麼中國對台灣和香港漸漸沒有吸引力了?(這可以成為下次討論的主題)



◇二校:Yanting Chen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