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朱宥勳(秘密讀者編輯委員)
◇時間:11/7(一)18:30
◇地點:早稻田大學 22號館 719教室
◇簡介:當我們講到「表達政治意見」的時候,最直覺想到的,通常 都是知識份子之間的那種公共辯論的形式。然而,這種述說 方式很難真正觸及更廣泛的社會群眾,畢竟「理性辯論」需 要一定程度的門檻。這種時候,各式各樣的敘事作品,包含 小說、影劇、動漫、歌曲⋯⋯等形式,反而能以其柔性的影 響力,去形塑群眾的政治趨向。這次演講將從一些MV的文 本出發,談及文學史上透過文本散播政治影響力的思路,以 及具體的文本說明。
今天的題目是「文本中的政治」。我們會提到,敘事性的文本如何表達政治意念,
以及這些文本的作者們是如何把這些政治理念包進去文本裡。
在本場會提到一些歷史的觀點,同時提出幾個例子(大部分是影片),並提出共通的邏輯。
我們現在其實正在歷史的轉變點之上。
2014是從「一端」走到「另一端」的開始,而從等下的討論之中也可看出,未來台灣文學可能的走向。
最近大家都在吵的《戀我癖》MV中關於中山女中形象的問題,這其實呈現了一些技術性問題。
如果我今天要講的東西大家早已熟悉的話,現在市面上的討論不會是這樣的。
現在包含關於創作自由等等的辯論,很多都並沒有抓到重點。
符號與真實世界的關係
激進一點的說法是應該全部是為虛構,而有關於現實生活中的符號應該與現實生活中無關
中山女中的符號是可以跟中山女中無關的。既然一定程度上借用了元素,便有倫理責任。
文學跟政治
在文學裡要不要表達政治
這個議題在文學屆是沒有什麼辯論的ㄝ,因為介入文學已被視為是當然可以被接受
為文學而文學,文學有自己的價值,不假外求,且不得外求。
最極端的例子是1960年代詩作。在那個時代不會有可指名的東西,台北市不會出現台北市的名字跟符號
兩個面目模糊的人在一個面目模糊的空間
一時一地的空間之至擁抱永恆
另外一端是為現實而文學
縣市可以嗲奧換成很多字
這些是與真實人類會較有關係東西
借重介入跟戰鬥性
文字是有目的
現代性的基礎
相性人可以影響政治
大家都相信廢死是對的,廢死就可以成功。
『interlude什麼時候決定與人吵架:光譜的三塊
triage』
在1920年代
台灣日治時期的新文學就是這種類型
很好讀,很直白,直白甚至是有娛樂性的
在中國跟台灣白話句裡常常出現穿插的論述跟演說。
在那個瞬間觀眾進入了同溫層
這種很粗糙的東西其實是藝術手法
在那個時候直白是好的
台灣的文學在這兩者之中不斷擺盪
日曜日散步者
雖然實質上往左靠,不過可能其實是在右邊(只是其他人看不到(?))
戰後的標準
低一波的主流是反共文學
雖然說應該是在右邊
不過尷尬的點是可以寫過去跟未來,就是不能寫現在(因為輸了)
沒有現實的現實主義
要寫現實可是不能寫當下
作為跟政府的對抗,1960年代白先勇等人的現代主義者,
跟政府對抗應該是在右邊,不過在這樣的例子下反而是在左邊
這段文學風潮也定義了什麼事好的文學
鄉土文學(右)
後現代(左)
同志(右)
拉到最近的尺度,
我們可以看到當代的文學標準是被1960年代的
2012由於社會議題,左右鐘擺漸漸從左邊往右邊走
2011年出書六人的「關鍵字」
可是這在最近幾年卻劇烈變換。
eg 吳明益的關鍵字出現,在以前不會發生
從模糊的現代主義變成漸漸有關鍵字跟特色
「找回來」亦即丟掉過
這個趨勢十年內不會停止。
—
核心關懷是很像的
「妖怪」小說:看似脫離卻變得寫實
認為文學作品不該處理政治的兩個理由:
「意念先行」為攻擊:某一個議題太直白太淺陋,是一個問題。
已經有一個轉移了。現在不會慢意念先行了,反而是挑其他毛病。
技術上的理由跟主題上的理由:
技術上的理由:文學手法手中「藏」,意念先行是大忌
心理機制:辨認與判斷別人嘴裡說的話
對「講出來的話」反感
對「細節」計算跟檢視。
東西出現在耳朵還是腦袋?
高明的寫作是寫主題,不出現那個字。
丟對細節就是好的技術。
技術會變成擋箭牌
要藏到什麼地步
主題上的理由:文學應表達永恆的人性,而非一時一地的紛爭
跳脫時空,即使要寫也要等到大家都忘記了才能寫。
相信在事件當下寫出東西是不好的,覺得他沒沈澱。
318當時發現小說家當時的典範:「沈澱」,已經出現了脫節
作品甚至是素人產出的
那這樣,詩人的角色是?
太不習慣用文學處理一時一地的事情。
典範也被質疑
軍歌的歌詞
其實沒有激勵人心或動員的效果
從一個效率的角度來看他是沒有效率的
他是有說服的、指令的功能。
不過在一開始就說了,明確的指令是不大容易被接受的。
東南山
符號的隱晦
這才是可怕的政治文本
身為一個隱藏的政治文本,會對這些符號有反感
東南苦行山就是台灣
這首就是反攻大陸的意涵。
這就是把所有關鍵字隱藏之後,出現的效果:隱藏反感。
意識形態比理智深層,感官經驗卻比意識型態更深層。
對於藝術創作者來說:藏是好的。
永別書:三個身份的交叉跟經驗。
他的身份跟對文學的眼光的矛盾跟碰撞
美學觀點跟政治道德。
「無法同時成為一個好人跟一個有品味的人。」
「血染的風采」
六四的意象與音樂影片
山的內建文化邏輯
紀念中越戰爭的歌,被挪用
藏得很好,所以被挪用
好的文本可以一對多,但是只要被貼上來就永遠回不去了。
對於政治宣傳來說,粗略的東西至少有很安全的特質。
文化符號不只有歌,共和國國旗的血的顏色也是
共生音樂節:爬梳當時的細節
對他們來說寬廣的敘事是危險的。
對他們來說,向成功嶺這樣的文本是好的。
細節到概念:
好的文本就是用心的文本剛講法來說救的蓋念
再一次:解職之所以可以還魂,就是因為他找到了一個新的說法來解釋就現象。
(參照錄音)
沒有找到新的詞的例子:洪秀柱
為什麼沒有玩孫中山ㄋ
一個文本被批評政治不正確的時候,在藝術上已經失敗了所以不正確之處顯得刺眼
惡搞孫中山:其實有喔:墨寶中心
技術理由:文學手法首重藏
問題是:怎麼藏、藏什麼、藏在什麼後面?
首先藏起來的東西是什麼?政治?
鄭有傑的潛規則
反而是把政治翻出來,把電影圈的現狀藏起來
所以說當說政治應該被藏的時候,就是一個政治機制。
這邊是有另外的手法的。
主題理由:不表達一時一地的紛爭
細節要有場景,但如何可以跳過場景,從細節直接轉到概念?
白先勇寫外省人,為神麼不用藏?
林雙不寫台獨就要藏。
本能的牽制機制,就是我們對於什麼示泛政治的、什麼是日常的。
有內在的邏輯漏洞
在台灣我們不惜關處理時空,我們的寫作者要花很多時間來處理這塊
我們對我們住的地方真的很不熟。
世界上的胃點大文學奇時都是場景的。
讀者觀點:
符號
—> 感覺 —> 態度 —> 立場
虛構的重點是構。不是虛。是人為。人為不一定是假的。
小說不一定是假的。小說只是做出來的。
感官的,但不是自然的。
你的心是兵家必爭之地:
每天被各種文本衝擊,每天都在被挪移
好萊屋、迪士尼
在個別的故事裡都不是邪惡的。
但堆積起來,兩百個剛好、五百個剛好,堆積起來,就會變成這樣
創造者若要推動什麼,那就必須要創造象徵。
天外奇蹟的都更意象
雖然把關於破千的議題放在次要,不過確實就是有這樣這可能可以累積。
動物方程式的
gender/racial discrimination transgender trans species gay couple.
Clawhauser 的不典型跟加強典型。
MV 中山女中不拿俵也不錯
在其他地方的典型或許可以加強。
另外一個關鍵字:敘事
講故事的模式:XX緒是,XX等於同志、原住民、工人……
敘事:
一、他可以模擬現實
小說:
看起來像不像真的。
小說技巧就是讓你不會懷疑是不是真的
二、他讓我們想像他人的一生
共感能力的接收(台灣教育很失敗)。而民主政治是需要想像他人的。 democracy is politics of
care. 所以在這裡文學是有他的積極的用途。這樣的文學與政治是同步前進的。共感是同時培養的。
三、他讓你感知、而不是思考
相聲的培養。社會變遷之後對於相聲的反思。
四、他展示的同時,也在遮蔽
只能講一個版本的故事,不成講出所有版本的故事。敘事必定偏頗,甚至說越偏頗的越好看。
例子:鍾理和「我的書齋」的敘事。
國文課本選文與給鍾肇政的信。
一連串的篩選機制:反黃色赤色灰色,導致這種文風,國文課本也出於不知道是無知還是刻意的無知,沿用了這篇文。
緯來體育的兩個MV,時間點
Q&A
#軍歌其實是規訓?
通常我們在講規訓會強調「管制」那一個面向,規訓其實是要你成為溫順而有用的肉體。他背後的目的是要榨乾你最高的效率。可是,在軍中為配合節奏,其實他無法達到規訓效果。例如說「成功嶺之歌」,但他就不是最高效率的規訓,因為他不是夠有用,講不好聽一點的就是統治系統也有高明和不高明的差別。
#關於台灣的翻轉教學
翻轉教學最重要的宗旨就是日本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佐藤學「學習共同體」很強調的就是如何正確的分組來達成組員間的互相幫忙。佐藤學當初的成功是因為他幫助很多後段的學校成績突飛猛進。所以他是很保守的教育方式,是為了讓你在保守教育活下來而往上走的一個方式。可是移植到台灣的翻轉教育的變成一個很新的教育作法。例如把他拿去教中山女中的資優班。佐藤學那招有效的是幫助你用一個特別的分組活動去加強記憶性材料的背誦。所以他只是幫助你達到考試成績是OK的,但他沒有教你推論和過程。
#為文學而文學而其他國家以這樣的光譜嗎?
有,但會出現在非常實驗性的派別。我用天平的兩端比喻台灣,但在日本,歐洲或法國他是一個圓。在發展比較好的國家,都不會成為一個天平兩端的狀態。我們把它變成兩端,那本身就是畸形的。這是華人世界獨有的問題。我覺得這是跟國共左右對立的狀態有關,他們都把它變成一個很極端的二元對立。
日本戰前文化是比較學習法國,所以日本和法國其實是很像的。而例如超現實主義,在戰後引起進台灣後卻變成虛無縹緲離地的狀態。
#彥瑜分享為何島嶼天光會為學運主題曲?
若林正丈老師分析日本和台灣的社運現象的不同。兩者在文本上面的表現方式是有差異的。在日本60年代70年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時候,當時的歌詞是比較強烈的。會用「革命」「粉碎」「解體」等字詞。但島嶼天光從音樂性和一開始的歌詞「親愛的媽媽」等等,就走非常柔性的路線。如果日本的社運形象能比較柔性的話,日本的社會運動就不會像現在這樣。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