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彥瑜/台灣大學政治所碩士班二年級
◎鍾宜庭/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大學部三年級
2016年7月10日星期六,日本舉辦了參議院議員選舉。這場選舉的結果,關乎日本戰後最爭辯不休的議題──修憲問題。也就是說,這場選舉可能預示了短期內日本是否會迎向「憲政時刻」(constitutional moment)。
選舉當天,日本時間的凌晨近四點,最後一席的開票終於結束,以自民黨為首的「修憲派」總席次,正式超過了修憲門檻──參議院的三分之二。1主政的安倍政府表示,將於8月3日進行內閣改組,短期之內就會開始討論具體的修憲項目。
這兩年來,身在台灣的我們彷彿能夠隱約感受到,日本社會因為「安保法制」而躁動著,2但,日本目前的政治狀態,又好像十分模糊。到底,為什麼某些日本人想要修憲?要修什麼?而修憲與否跟台灣又有什麼關係?
事實上,在2015年9月19日,飽受爭議的安保法制正式被日本國會通過,學運的主要體制訴求正式宣告失敗。於是,組織反安保運動的學生大聲喊出「迎向參議院選舉(参院選へ)」的口號,希望把這個議題,帶進日本今年的國會選舉中,呼籲人民用選票,對安保法制說不。在學運消退,到參院選舉,這段將近一年的時間中,雖然仍有零星的反安保抗議集會,但遠不如去年以前日本社會中那股反安保的能量。台灣的學生運動對台灣的政治勢力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那麼究竟,在選舉年齡已經下修到十八歲的日本,學生運動的能量,在選舉中留下了多少?
本文從日本「憲法九條論爭」的脈絡出發,試圖歸納出這次選舉幾個不可忽視的重點,最後討論這次參議院選舉結果、以及日本的「憲法九條論爭」,可以給予台灣人的啟示──「第三種日本想像」──一種超越統獨視野,思考「和平主義」與「民族主義」如何共存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