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5日金曜日

第19回【拿山見面會】音地大帝來囉!東京大腸花

◇主題:音地大帝來囉!大腸花東京番外篇!
分享人:音地大帝
主持:李子瑋
記錄:鍾宜庭、謝易璇
◇簡介:本次音地大帝日本行,路過拿山瑪谷,和各位分享大腸花論壇以及攝護線經驗

台獨如同禁語一般,媒體一直對台獨實行社會污名化,包括318過程中,用"乖學生"的規範來看待社運,例如:學生進場第一天就開始喝啤酒,可是喝啤酒在台灣並不是太被污名化的事情,可是從野草莓學運就開始不抽煙也不喝酒,氣氛上媒體對野草莓比較不友善,但是大腸花間接牽起小台獨、大台獨之間的距離。

社運一直是被動等媒體來報,但是媒體不一定報導重點,且文字記者並沒有做到即時報導。
而攝護線製作團隊(前318現場直播團隊)形成過程:318是未經事先規劃,過程中會產生意見分歧的問題(素人v.s.社運咖/ 不同社運路線),但是大家的共識是要維持良好的運動形象,因此在媒體面前也不太會提社運成員中所產生的種種分岐。




運動傷害:社運參加完後對某個運動(或社運這件事本身)失望,不再參加

330過後現場氣氛變得很像街頭夏令營,而且和大家聊天的過程中發現大家對於活動本身的幹意滿點,一直到7號中午宣布退場,但是,很多在場外的人直到傍晚看電視才知道,因此大家對於在立法院的人幹意到達最高點,這時覺得這個運動傷害不處理不行,原因是太陽花規模太大,幾乎每個社運團都有多少參加到,可能會導致很多人以後可能甚至不參加任何社運。然而,這件事情一定要在退場前辦,因為退場後很難再把大家叫出來。

一開始想要用大悶鍋的方式,但是因為沒有那麼多會演的人,所以失敗了,所以第二天改用公民論壇方式。其中髒話的作用是,講話的正當性應該是文字內容而不是形式,平常媒體就會污名化反對黨,因此乾脆反向操作。
在大腸花的過程中發現兩件事,第一是支持台獨年輕人的變多,第二是民眾的立場簡單而且直接。

但是宣布太陽花結束後的第二天沒場地,所以就去和主持公投盟的蔡丁貴教授借場地,所以大家都在講 1.台獨 2.公投盟。退場之後,個人的話語權至少增加十倍,而且比較容易接觸到學術界、媒體與行為藝術領域的相關人士。再來是物資組更有經驗,甚至有能力承辦接下來幾年的社會運動。另外是帳篷問題,幸好318當天沒有下雨,不然所有的器材都會遇到很大的麻煩,真是天佑台灣。另外一個問題是,主流媒體報導速度慢,例如318當天只有壹傳媒到場,而不靠媒體,社運成員只要上網發個公告,很多物資就會送來了。

觀察太陽花運動中隱含的問題是,第一、決策小組權力過於集中,且排他性高。第二、切割佔領行政院的成員,而這兩群人一開始路線就不一樣。當初立法院裡面的人知道,另外有一些人要發起佔領行政院行動,雖然大多是反對的,但是,運動中難免有意見不一樣的時候。
決策小組有自己的判斷(希望運動維持和平),事後證明是錯的。但從結果來質疑別人的判斷其實也是錯的,因為總是有太多未知。反而因為有被打的事件,出現更多反對的聲音。另外,由於前任文化局長龍應台把關閉地下社會,所以大家就來太陽花演出。

太陽花結束的原因之一是資源不足,而且社會動能消退,捐款及物資漸漸減少。323結束後,立法院內外的排班越來越順暢。一開始用電腦或手機直撥,機動性比較好但效果差,才想到用更專業的器材。

太陽花學運在4月7日宣布退場,8號弄了一個前篇,但沒有弄得很好。當天有人繞立法院一圈表達留下來的意願。4月8日大腸花開始,本來打算9點結束,沒想到開始一小時後爆滿,結果一直持續到凌晨3至4點才結束,早上還看到有人過來來拍婚紗。大家的看法是:立法院是一個很嚴肅的場合,不應該當作玩樂的地方。

收到違反集遊法的傳票,引起A.I.關注

攝護線(公民攝影守護民主陣線

公民媒體的組織形態,但較偏向社群。沒有實際的構成成員。攝護腺成立的動機是,直播的時候讓大家把任務接下去,過程中,各縣市有個縣市的問題,不能只等著媒體去報導。媒體也有重北輕南的狀況,因此攝護腺的認識是把一些媒體需要的要素架構起來。

攝護腺有點像社運的轉播頻道,各團體中都有比較有時間做事的人,以志工的形式來開始,
大家都是有活動再宣傳,有活動的場合再拜託幫忙轉播,但是,因為活動越來越多,但是還是需要給提供服務的人一定的報酬,才不會過度消耗志工。因此,就開始募款做直撥教學,但是,內部對於課程內容以及直播的募款專案有很多不同的意見。
募款專案兩個月後才上線,但又遇到高雄氣爆。第一天只完成了3至4%,隔天高雄氣爆決定暫停募款,加上巡迴教學的形式也還有意見分歧。現在考慮以營隊形式進行,但會減少場次。

g0v 有成員在做手機的轉播軟體:http://inlivetw.github.io/enter/,但是攝護腺不做硬體,未來則朝和廠商合作方向前進。另外,大腸花也要進行翻譯計劃。但會面臨到人力、經費不足的問題,成立公用攝影棚和器材,甚至後製的人,讓負擔的經費減低,且接觸關心不同議題的團體,過程中以社群的方式盡量吸引更多人加入。

不過,做英文節目的門檻較高,但是堅持做下去的理由是,可以直接向國際發聲。希望可以進化成,以各地語言一周播報一次播報與台灣相關新聞的平台,但這件事需要經費,大家先需要先接受這個計劃的價值,而電視台就沒有動機做英文的轉播節目。

因為資源問題,品質保證上有保留,所以僅作宣示的意義,宣傳上可能不足,收看地區最多可能是美國與日本。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