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9日木曜日

第10回【拿山來讀冊】 語言與民族主義

◇主題:語言與民族主義
◇主講人:陳威志(Uichi)、呂美親(Bichhin
◇文字紀錄:謝易璇、陳思憓
◇影像紀錄:林彥瑜(?
◇內容:本週所閱讀的《重構台灣》,以歷史及語言的觀點切入,並以社會學的視角分析台灣的民族主義的生成與開展,及其在文化上的意義。其所用以佐證的許多材料也都跟台灣文學、台語文學的發展有關。
本週將透過閱讀這份文本,來理解台灣人在被殖民的過程中,如何在語言的問題裡翻騰、受制,以及因為用什麼語言書寫自己的文學而苦惱,然後思考如何以語言重建文化卻遇到怎樣的困難與「陣痛」,以及想透過什麼方式解決,卻為何遲遲未能解決?
也希望透過蕭阿勤老師的文本,來邀請大家一起思考,這整個受語言問題折騰的過程,和台灣民族主義的生成與挫敗形成怎樣的關係?與殖民體制及其夾帶而來的文化資本中間又產生如何的拉距?

美親打頭陣

一、導讀
・今天為了實踐「台灣人可以在公共場合講台語」,今天的討論會出現很多台語
・上禮拜有很多關於「文化」的想像,然而世代間對文化有很多不同的「想像」,今天我們就要從語言的部分切入
・讀書會除了讀書以外,還應思考如何實踐理論
・本週思考目標:
「什麼是民族主義?」「文化民族主義?」「國族主義?」……
Anderson對民族主義(國族主義)的分類有「分離獨立型」、「國家統合型」(例:很多小國調整後統一成為近代國家
然而須注意這些定義目前尚無定案,台灣的個案又更複雜,又更難以此二分法歸類。
「語言文化運動」的位置在哪?
僅僅的「台灣認同」、「台灣意識」若沒有從文化的角度更加深化,很容易被消滅,有其脆弱
語言可深化文化意識,也可成為壓迫的工具。究竟民族主義遇到了什麼樣的問題呢
・作者無使用「閩南話」這個字眼。在戰前並沒有「閩南語」這樣的稱呼,是在國民黨來臺後才出現的名詞,為了消彌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用詞,將台語地方化,成為貶義。「河洛話」「台語」會是較適宜的用法。
・台灣民族主義發展的高峰在80年代,一般來說知識份子是比較激進的台灣民族主義成員,慢慢累積台灣民族主義的論述。
-我們要怎麼去思考台語的「文化特殊性」、「正當性」:為何這麼多人會講的「台語」無法成為台灣文化的核心?
・日治時代出現了「他者」,顯示了台語的代表性
・作者認為,二二八事件後台灣民族主義才真正開始醞釀

二、當代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的研
・集體認同的形成不等於民族主義,所以日治時期的台灣意識並不一定符合定義
・現代國家的概念出現後,才能有民族主義的形成
・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灣生):自我認同的矛盾
・若林正丈教授使用Anderson的定義,在日本的台灣人利用辦報紙等宣傳台灣意識
・政治競爭的取向各有不同:有人只求民主,有人求民主與獨立

三、被宰制的族群、民族主義與人文知識份
・作者定義台灣的民族主義:八零年代後提出「台灣共同體」的概念
・與歐洲有些相同:出現外來者後開始推動民族意識
-「橫向族群社群」、「貴族族群社群」:台灣的外省人
-「縱向族群社群」、「俗民族社群」:台灣的本省人
・70年代的台灣人,因國民黨教育,俗民族社群開始進入國家核心(透過洗腦教育成為公務員),但同時也反對這樣的模式。很多應推動民族主義的人,反而開始出現中國人認同。

四、文化民族主義與政治民族主義的不
・「文化民族主義」:被創造的。最終目的是要想要讓被影響的人產生一樣的認同,利用保存文化特殊性創造「新人」。
・「政治民族主義」:先動員,先反對外來權利(國民黨、日本人等),比文化民族主義有效率。
・很多學者喜歡將台灣與愛爾蘭做比較,然而愛爾蘭極強調「文化民族主義」,台灣知識份子則在創造「文化民組主義」這方面較為延遲。

五、文化特殊性的政治
・談文化,然而背後總有政治意涵
・文化特殊性是被建構出來的
・藉著文化特殊性的表述(例: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差異)


六、現代化意識型態與文
・本土文化在建構的時候,會產生矛盾,會複雜化文化民族主義的形成。
例:二三零年代的新文學運動-模仿中國的新文學運動;也有人表示不認同台灣人有學習中國白話文化的必要。
→出現台語文學運動→台語白話文運動、標準化

七、散布的管
・九零年代,剛解除戒嚴,然而社會風氣並仍未自由化。
・作者透過訪談,描繪出台灣的民族主義
-作者楊碧川(國民黨時期的政治犯),在政黨輪替的2000年左右,仍被國民黨監聽。
・什麼是「獨派」、「台派」?
・很多西方的語言學者強調文化的最根本就是語言
・台灣的知識分子也無忘記語言在文化中的地位
-1920《台灣青年》(用台語發音標記)、1980《台灣青年》(發行者王育德曾在東京大學研究台語,此時的台灣青年也以台語發音標注)
・外人也了解語言的重要性:日本人實施日文教育、國民黨貶低台語→造成台語大量流失
・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後(新港文書)也已遺失

【文化民族的生成與「解放」的條件
・「郭秋生」等人於三零年代時提出:台灣人必須要用自己的文字,才有解放的時候。不應被中文的枷鎖綁住。


◇威志上場

・台灣歷史脈絡
-國民黨威權體制後分為兩派
1. 民主、自由 ———|
             |—民進黨以台獨作為黨綱,造成費西平、林正杰等人退出
2. 台獨 ——————|
-1986 國會改選,民進黨執政機會增強。同時,台獨分為(1)政治民主主義 (2)文化民主主義(要文化自主,雖然父系祖先從中國來,台灣已形成一個特殊的文化→語言文字化工作)
-當時的政治犯已開始研究如何將台語文字化(許曹德曾利用韓國文字寫台語)
-民進黨認為取得政權更加重要,無需費心思將台語文字化。然而民進黨八年執政失敗後,表示文化民族主義仍然非常重要。
-若無強調文化民族主義,高漲的台灣主義可能淪為某種「地方主義」
・知識份子與庶民是脫離的。
例:假設不會講台語,要怎麼跟樂生的老爺爺奶奶們溝通,又要怎麼幫助他們?
・主持地下電臺(不合法電台;90年代的反媒體壟斷),就是要以簡單的方式傳達哲學家、思想家的理論。
・地下電臺試聽(卓榮德)


◇總結
・吳介民老師強調:我們不能忘記華人世界中都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的文化與自由不該被犧牲。以華語為主體的統治,要怎麼讓少數民族也有在民主討論中表達自己的意見。
・(福佬沙文主義的反思)如果連多數人說的台語都不能成為文化的主題,客家人、原住民的語言能不被壓迫嗎?
・「島嶼天光」呈現出的是嚴重受華語影響的台語,與上個世代作的台語歌相較,可看得出台語原有的道地語彙或文化內涵明顯失落。
・「民主阿草」與「島嶼天光」的比較-現已較少庶民生活經驗
・印度、肯亞也有反使用殖民語言(英語)的運動→強調語言與文化的聯結



◇發問時間
・「民主阿草」與「島嶼天光」的差異性在哪裡?
- 島嶼天光創造一個新舊世代的共鳴。
-對「島嶼天光」這個題目,大多數人還是用華語
-楊大正較無法以「敘事」的方式;有華語化趨勢,語言包含的深度有差異
-再比較:五月天的台語歌<華語→台語>思考模式
-強調台語流失的現象,台語創作者以華語思考
-台灣的本土劇的台語也是華語思考


討論問題
1. 從戰前最初的「民族運動」雜誌,以及戰後的最初的「台獨運動」雜誌1960年封面來看,都可看出以緊扣著的「語言」問題加以推動。那麼,連結「語言」的「文化民族主義」,遲到的原因是什麼?
2. 「台語」會講就好了,不需要寫?
台語曾是「政治民族主義」一個重要的支撐點,也是建構「文化特殊性」的重要內涵,但「台語書寫」為何被排除在「政治民族主義運動」?
→漢民族、中國人認同,以及透過「政治民族主義」可能達成民族獨立的目標成為「誘惑」,「文化民族主義運動」則被捨棄。
3. 語言位階的降格,還是「多元」的偽善?


◇小組發表

〖一〗
・南非十一種官方語言,認為台灣眾多語言都該認定為官方語言。
-但教科書使用的語言呢?市場機制決定
-政府與公文件還是有階級上的問題
-習以為常的語言存在 (台灣以前被吊狗牌的歧視)
・法國法律規定不可在各種表格填寫有種族之分,講法文就是法國人。
・當初外省人5-10%強推華語,為何我們不能以七成之姿推動台語?
・大福佬沙文主義―客家與族群及原民族群視點
・共通語,官方語言的差別。
台語可當官方語言,但共通語用為大家都會使用的語言
新加坡式英語是各種語言交融

〖二〗
・為何文化民族主義遲到?
-地方性民族主義形成多與語言有關,但台灣是先政治再文化,而非如愛爾蘭先文化再政治
-因為有更大外來者的存在,台灣的概念才漸漸成形
-台語融合台灣特殊歷史脈絡,非洲殖民地乃強制劃分,而非文化。
台灣文化乃是原住民和各種族群的融合。
-美國和新加坡的案例:都當做國家內的語言
-強調台灣的歷史特殊性
・沖繩―方言
沖繩當地語言是獨立的、有系統的當地語言

〖三〗
・外省人在台比例?當初600萬本省人對20萬外省人;現今對外省、本省的定義已模糊,年輕人也較不介意
・ 49年遷台福建人的例子
雖然語言相近,但與在台發展兩、三百年的台語仍有不同之處
・文化民族主義
與台灣歷史脈絡有關,以及台灣外交地位的變遷
・228事件
為何國民黨做了這麼多壞事還在當執政黨?
・他組同學補充:
-當初有填寫籍貫,但現今用出生地區別,故已無資料可循
-台大學生以前多由外省人組成

〖四〗
・日本殖民統治及國民黨統治導致台灣的文化民族主義遲到
・語言:講的人多自然就保存下來,選擇自己熟悉的就好,尊重各族群
・大福佬沙文主義
新加坡有強制母語教育
印度鈔票有15種語言,尊重各種語言
加拿大法文與英文併行
・為何台灣需要文化民族主義運動?
因為台灣是先政治後文化,需文化的力道
・「新台語」是否能夠作為共同語言?為何要回歸過去的台語?
-語言是流動的。新台語的產生可能與年輕人經驗有關
-新語言與父執輩的語言在文化上的想像層面的不同
語言作為文化傳承的載具,舊語言流失可能造成文化流失,但也有新的獲得

〖五〗
・以泰雅族語為例
葛雷扇:越過一座山來到沖積扇
-語言表現了歷史與文化的根源
-凸顯文化特殊性的重要
・列為官方語言?
-語言正義
-用語言來塑造台灣意識,台灣認同
・(中國同學分享)官方語言的推行背後必有政治力
-估計大陸已消滅上百種方言,但對大多數大陸人來說不是問題
-認為台灣人強調自己的特殊性
-沒看見台灣人民族上與大陸的區別,大陸與台灣的交流是沒有問題的
・(中國同學分享)如何支持把台語作為官方語言?
1. 個人的繼承文化
2. 群體的文化傳承
台灣強調特殊,大陸強調大家都是一個國家。所以台語是為台獨去創造特殊的東西。
・ (中國同學分享)粵語並沒有創造自己的書寫體系。
・他組同學提問:中國為何不能接受弱勢語言作為官方語言?
答:需在實際場域上發揮效用才有意義。
・他組同學提問: 文化體系上台語與中文是否本質上是否真的差異不多?要如何區分?


◇總結
1. 在學運前,台灣氣氛低迷,現今有了希望
2. 蕭阿勤老師強調民族主義的生成背後的現代性。
講母語:
-人權
-官方語言的層次
中國的弱勢語言消失,儘管作為現代化國家,是否在人權方面有所不足?
沒有人否定新台語,但不會講台語是很嚴重的是,我們只是在延遲台語的滅亡
例:荷蘭語-因政治因素而設立荷語文化

希望不只是討論,大家能夠真正落實去練習講台語,有形式卻不實踐是不夠的!
用華語認識台灣是很危險的事。


◇行政事項
1. 下週6/28(四)18:30討論死刑
分兩階段討論,第二階段分正反兩方討論
2. 下下週讀書會時間表决
7/3(四) 15票
7/4(五) 7票
3. 2014/7/4明治學院大學將播放慰安婦紀錄片「蘆葦之歌」,歡迎大家前往觀賞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